今日(9月13日),《贵州日报》五版刊发《凯里炉山 业兴民富小镇美》特别报道,全方位展现了炉山镇特色示范小城镇的建设成果。你,还在等什么,还不快来看看这个美丽的小镇!
秋日里的凯里市炉山特色小镇,一组组徽派建筑和着云淡风轻,映衬在微微水面上,像是走进了一幅水墨画。而走在静谧的乡村小路上,瓜果飘香,又是一幅田园风光美景图。
东门水库湿地公园一角
炉山镇,越来越美了美丽的炉山镇(陈昕摄)
炉山镇是凯里市的前身,有着多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从明朝洪武年间开始,把炉山建为清平堡,到明弘治七年(年)正式将清平堡改为清平县,到民国三年(年)因与山东省清平县同名为由,以境内香炉山启名,清平县改为炉山县,年经中共凯里市委员会批准设立炉山镇。
炉山镇位于凯里市西北部,镇中心距凯里城区24公里。全镇总面积.36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3.8万人。近年来,炉山镇通过产城融合、城乡统筹,一步步蜕变成为宜居宜业的特色小城镇,历史悠久的小镇重焕生机,散发着独特韵味。
年,炉山镇入选全国重点镇,并被列为全省个示范小城镇之一,年8月荣获了贵州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炉山镇以工业为先导,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业为突破口,以小城镇建设为切入点,真正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镇党委书记周密信心满满地介绍道。
近年来,炉山镇逐步形成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为主基调,围绕“建设具有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城镇”为总目标的发展格局,着力把基础做牢、产业做优、镇容做靓、农村做强、环境做美、民生做好,切实增强内生动力,加快推进炉山人民脱贫致富步伐,力求建设成为以园区工业带动、现代农业支撑、文化旅游推动的综合强镇。
炉山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共谋发展蓝图
“我们以炉山工业园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工业强镇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启动了园区1至17号路的建设。现在可以看到,炉山路网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特别是炉碧大道、炉山至下司快速通道建成通车,使炉山镇的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炉山镇镇长孙仕堂站在炉碧大道上,手指向宽阔的道路。
如今,总投资约15.81亿元,道路面积万平方米,道路长度50公里的炉碧大道、炉下快速通道、环城西路、环城东路、17号路、长征东路、长征南路、长征西路、长征北路等路网项目已经完成。
医院、第一农贸市场、炉山尚书广场、东门水库湿地公园一期、中心幼儿园、敬老院、18万平方米移民安置房、客车站、商贸中心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使炉山城镇基础设施有了巨大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环城西路、17号路、长征南北路、东门水库、炉碧大道等镇区绿化工程项目,镇区各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安装节能路灯工程等让炉山小镇为之一亮。
炉山镇农民体育运动中心建设工程、炉山镇生态停车场建设工程、炉山镇便民服务中心改建工程等市政、体育、环保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中,预计年底建成。
一个项目一处景环城西路安置房
炉山镇环城西路两侧,一栋栋矗立的楼房十分显眼。远远望去,徽派式白墙黑瓦的建筑风格与远处的青山蓝天相得益彰,恰似一幅江南水墨画。
“作为示范小城镇‘8+x’建设的项目之一,总投资约4亿元的移民安置房项目中,第一、二期已建成投入使用,相关配套设施正在完善过程中。”孙仕堂介绍说。
走进安置房小区,亩土地上,耸立着总建筑面积约为18万平方米的安置房,43栋楼房排列得错落有致,楼房内不时发出叮叮咚咚的敲打声,工人们正在加紧进行内部装修。
住上新家的程佳富(中)开心地和镇干部交谈
“这里各种设施齐全,交通四通八达,去哪里都方便,环境整洁、优美,住着也很舒心。”安置房第8栋2楼的程佳富一家已经早早入住。按拆迁之前的住房面积,他们家分得多平方米的安置房加一个30多平方米的门面。
“儿子就在附近的工厂上班,不用出远门打工了,等门面交付之后,准备用来开个小超市,一边做生意,一边帮忙带小孙子。”程佳富乐呵呵地说。
“在产城融合方面我们花了大力气,在城乡统筹方面,我们一直在积极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孙仕堂描述着小镇的整体布局。
镇上一幅江南水墨画,乡村一片田园好风光。
得益于小龙洞农业生态园项目,炉山镇龙洞村建设充满活力。
走进生态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泉清凉的泉水顺着几个“大水池”往下流,一群群鸭子正在“大水池”上戏水,再往下是一棚棚蔬菜,放眼远望,一垄垄稻田、蔬果飘来阵阵收获的味道。
白嘎农业种植园丰收景象(陈昕摄)
“小龙洞农业生态园是以合作社+村两委+农户的形式,集水产养殖、蔬菜种植、果园采摘于一身,融休闲、文化、美食、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生态园。”负责人杨兴邦指着“大水池”,向记者揭开它的面纱:“水池里养的是冷水鱼,这水是从溶洞出来的,干净清凉,水下养鱼,水上还可以养鸭。”
据介绍,园区总规划亩,其中水产养殖与垂钓区28亩,年产红江团、桂鱼、青鱼、鸭嘴鱼等10万尾、约30万斤;精品果蔬种植区60亩,主要种植竹荪、精品水果等;规划有林中木屋、水上旅馆、游泳池、风情长廊等休闲设施。
年成立的生态园,如今年销售收入达80万元以上,且效益逐年增加。产品主要销售到凯里市区高档酒店,基本上供不应求。
过去,村寨的多数农户都外出务工,村寨建设落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自项目启动以来,龙洞村的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社和务工就业得到了实惠,激发了当地农村的活力,激活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力地推动着城镇建设。
“土地换股份、资源换股份、资金换股金,合作社在项目建设时同步植入‘精准扶贫’和‘党建扶贫’机制及措施,以三换、三变、三加的模式,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杨兴邦介绍说,采取合作社+村两委+农户,老百姓可享受土地租金+分红、入股+分红、务工+分红等直接利益。
生态园计划总投资万元,目前一期已完成投资万元,其中扶贫项目资金30万元。
伟勇村白嘎农业种植园(陈昕摄)
一石激起千层浪。伟勇利高休闲农庄、百兴烤烟基地、白嘎农业园等一批农业园区、基地兴起,采取合作社+农户形式,种起优苗木花卉、经果林、做起烤烟生产等,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被迅速激活。
“为将小镇打造成独具特色的绿色风情小镇,大力发展旅游业,下一步,我们要积极统筹协调,争取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清平古城’。”通过多次考察、论证,孙仕堂憧憬着炉山镇一条文化旅游观光路线。
张毕来故居(陈昕摄)
据介绍,该镇争取在“十三五”期间,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做好“清平古城”规划,把镇上独有的清平县衙遗址、明代龙王庙遗址,孙文恭公祠、孙应鳌墓、张毕来故居、石邦宪墓和明代无梁式三仙庙等古建筑进行包装,利用名人效应和古老的历史文化,将这些宝贵的资源进行整合,融入浓郁且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及习俗,打造成为炉山镇的一条文化旅游观光线。
龙王山万亩杜鹃花盛景
目前,炉山小镇在奋进的足迹中逐步蜕变。
文:熊诚余光燕粟琼
来源:贵州日报
强国必先强民强民必先强心
大家都在看?明净素雅的炉山古镇
主编:粟琼编辑:林泽霞
投稿邮箱:fqklwx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lizx.com/klsly/7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