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最近,记者听说了一件新鲜事,从11月底开始,每个星期天,凯里市最热闹的行政中心广场就变成了卖农副产品的菜市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白萝卜、1块钱一斤,大白菜、1块2一斤,黑毛猪、17块一斤,这个临时“菜市场”里销售的都是当季农副产品,价格还比外面的低。记者在现场发现,万潮镇笔架村村主任潘凤祥也在其中,热火朝天地在卖鱼。
市民:抢得两条,在地上抢得两条。
凯里市笔架村村主任潘凤祥:斤鱼,十分钟就抢完了。
而且,这里还开设了团购点。
凯里实验高级中学校长杨春平:集中的采购,集中的配送,解决了我们学校采购成本高的问题。
两个小时,9头黑毛猪、只散养鸡和上万斤蔬菜全被抢购一空。
凯里市民:政府搞的扶贫的这个项目嘛,没想到今天人山人海的。
凯里市民:买菜就是在扶贫嘛。
记者打听到,这些农副产品全部来自凯里市各乡镇的贫困户和合作社。
凯里市扶贫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君国:一天三个村下去进行收购,有什么东西我们就收什么东西。
政府搭台,打通直销渠道,提升农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这是凯里搭建周日菜市场的目的。
黔东南州委常委凯里市委书记张淼:我们每周日作为一个固定的推销,也是对干部作风的转变,我们每个干部都是推销员,同时也是采购员,下一步我们也准备把这些直销的农副产品菜店开到社区,开到市民身边。
黔瞻时评:广场卖菜说明了什么
凯里市把最好的广场拿出来“卖菜”,说明了两件事。第一,什么是“面子”?党委政府的“面子”不是广场有多宽大、多整洁,而是老百姓的荷包鼓不鼓、富不富。让百姓增收、早日小康,有“里子”才会有“面子”。第二,凯里市委市政府找准了自己的“位子”。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脱贫攻坚,我们可以带老百姓种养,我们也可以帮老百姓售卖。老百姓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我们为这个定位,点赞!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lizx.com/klsmj/2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