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凯里市 >> 凯里市美景 >> 正文 >> 正文

凯里市前身ldquo清平rdquo

来源:凯里市 时间:2018-7-6

提示: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轻松      

过去和现在一样,部队走到任何一个地方,首先要熟悉地情社情,熟悉地名。每征服一个地方,每建立一个机构,都要记录在案,上报获批。他们是外地人,人生地不熟,怎么办?那就必须访问、询问当地的老百姓。那时的清平,据史料记载,居民不多,仅有苗族、亻革家人和木老人等少数居民。询问到苗族,他们会说:这个地方叫“申振”(HsenbZhenx),就是“一个平坦的棉花坪”的意思,或者是“平安无事的地方”。明朝对某个地方的命名,通常取吉祥、平安愿望的名词,如凯里原来或现在还存在的“乐安堡”“乐土堡”“惠泽堡”“悦来堡”和“怀恩堡”等等地名,均为“吉祥如意”之意。当然听到当地老百姓说明“申振”的含义,翻译成汉语,也就是“清平”的意思,觉得顺口,且寓意不错,那就叫“清平”吧!这便是我近似于猜测的一种考证。

     

(二)强加地名——赐名。本来这个地方没有地名,“官家”进驻后由官府强加的,并强迫当地老百姓接受的例子在我市比比皆是,如怀远(旁海)、永宁(地午)、乐郊(排乐)、怀恩(今怀恩堡)、惠泽(今挂丁惠泽堡)、悦来(今开怀)等等。这些地方原来就不叫这个名字,是“官兵”来了以后强加给当地的。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清平”原来就没有什么名字,是明军来了,要设城堡,给强加一个叫“清平”的地名,不管你接不接受,官方就叫“清平”了。同样具有“卫”的功能,在明永乐二年(年)设卫的“天津卫”,就比“清平卫”(年建卫,屯军人数也多达名,当时一般的卫编制也仅有名)晚了13年。更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天津”就是明成祖朱棣为了纪念其由此渡过京杭大运河开始发兵“靖难”的“龙兴之地”,所赐给的地名,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

     

如果是这样,从另外一角度看,“镶嵌”在贵州中部的“清平卫”古城,在当时交通极其不便的情况下(陆路主要是肩挑马驮),作为从南京经湖广(今天的湖南)过“贵州”达“云南”的重要节点。身为一个封建统治者,一代君王——朱元璋,一心想慑服大西南,赐名“清平”,便可能有“一城平,则天下平;一隅安,便天下安”的祈愿!

     

(三)以地貌特征取名。“清平”这个地方,本来地势就相对比较平坦。地理实体既有自然属性的,也有人文属性的。“清平”的地势就是一个地理实体。究竟“清平”地名的取名原则是从自然属性来考虑,还是从人文属性来考虑呢?笔者认为是兼而有之的。从当时情况来看,“清平”这个地方,这个自然实体,你说它平坦,实际也不是很平坦,只能是相对平坦,但从“好说、好听、好写、好认、好记、好找、含义健康原则”来说,从人文属性的角度来考虑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清平”这个名字,既符合了自然属性的特点,又符合了人文属性的要求。所以,在当时这个地方没有地名的情况下,官方从地理实体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两个方面的原则取名“清平”,是完全有可能的。

     

据清光绪辛巳年(年)重刊《清平县志》中,贡生张柬所作的《书院报名试卷碑记》上记载:“清平,古夜郎界。自汉迄元,例奉朝贡,未入版图。明洪武年间,割附黔,改今名……”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清平”地名的来由,主要有以上三种。此外,笔者查还找了许多史料,到目前为止,明朝以前“炉山”这个地方,仍未发现有“清平”地名的文字记载。

清平历史的追溯

“清平”自古以来,一直是“清平城堡”的称谓。据重刊《清平县志》记载,“清平城”周长丈(.52米),高一丈(3.33米),有东、南、西、北四个门,后又增开一个“小北门”。清平古城,原称“清平堡”系明洪武23年(年)明王朝在炉山地区设立“军政合一”的军事机构,其全称为“贵州都指挥使司清平军民卫”。其管理机构为:清平卫军民指挥使司,下辖前、后、左、右、中和中左共六个千户所以及清平与平定两个长官司。于明弘治八年(年)清平长官司升为清平县后,改属都匀府。其中平定长官司随后也划归麻哈州管理。作为军政合一的“清平卫”在年至年间, 其管理辖区域仅为6个千户所。至年将原属四川播州宣慰使司的凯里宣抚司划归“清平卫”管辖,直至清朝康熙十年(年)撤“清平卫”并入“清平县”止。“清平卫”,这一“军政合一”(犹如当今新疆的石河子市)的特殊机构存世时间长达(-)年!

     

据史料记载,年首任指挥使司铎(炉山、万潮等地仍由其后人居住)开始修筑“土城”,所筑城墙覆盖了整个“旧城坡”(现炉山镇牌坊、海星村部分和城关村全部)。弘治八年(年)撤清平长官司改设清平县。清平县县衙与清平卫军民指挥使司仍在同一座城内。“清平城堡”仍称清平卫城。明万历四年(年)贵州巡抚罗瑶请币银两,参将侯之胄在原来的基础上建石城。清康熙十年(年)裁清平卫归清平县。因为“农民斗争”清平城被毁,乾隆四年(年)云贵总督张广泗请币余两,清平知县刘樵重修石城,城基、城门及周长仍按原来旧制,但城墙高度和坚实程度均超过以前。咸丰五年(年)因“农民斗争”清平城又沦陷,墙垛均被掀挖。同治十一年(年)照旧重修,唯独修改南门于旧处,城中十字街也恢复到年以前的样子。

     

如今,炉山“北门”通往石仙山的路上,仍可隐约看出城墙和壕沟的遗迹。

清平地名的“演变”

“清平”这一地名,分别用于冠以“清平堡”“清平卫”“清平县”“清平公社”和“清平镇”等行政区域,自年至年其在凯里存世长达年,历经明、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朝代”。说起他的“演变”,还得从多年前的辛亥革命说起。

     

公元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打响了推翻封建统治的第一枪,全面爆发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王朝走向了灭亡,并在祖国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各地军阀也借“起义”之机,乘机夺取地方政权!其间,在祖国的西南部——云南,于公元年军阀唐继尧借北伐之机夺得贵州军政大权!年9月,时任贵州民政厅厅长的唐继尧,因为上报“中央”晚了一步,山东已有“清平县”,之后查得(凯里)境内有名胜“香炉山”,于是拍板决定将“清平县”改为“炉山县”!

     

凯里人民历来对“清平”二字有着深厚感情。此后,虽然(清平)县名已被改成了“炉山”,但小地名仍然未变,仍叫“清平”(镇)。直到年,撤区并镇,将“清平镇”改成“炉山镇”后,“清平”地名才真正消逝在人们的视线中!

漫说古老的地名

古老地名,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文化遗产。它的存在,不仅见证了凯里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艰难历程,而且承载着波澜壮阔、神秘奇特的凯里人文历史,同时还为“游客”探究凯里地名密码,走进地名背后的“离奇”故事,对了解凯里地方历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乃至发掘凯里当地的旅游资源,皆不无裨益。

     

据了解,凯里市目前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古地名,而且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地名,它们遍布山冈、溪渠、湖塘、名胜、古迹、遗址、古建、大街和小巷。这些古老地名,既是凯里市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奇特民俗的地理标志,也是凯里市独有奇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军屯文化以及反映氏族变迁、民族融合的生动写照。

     

当前,凯里的许多古老遗存虽然在历史的沧桑中湮灭了,仅仅留下了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古老地名(如老一号、大树脚、大野庄、臻洞司和悦来堡等),但凭借这些古老地名,却能勾起人们对悲壮历史的回忆,进而激起游客们不断寻觅追踪、掘地考古和探秘发现的种种冲动……

     

或许,这正是我们苦苦追寻和穷力探究的“六个凯里”的重要元素之一——凯里人文?!

文/石传彪

来源/凯里都市

赞是一种肯定

分享是一种支持

扫描







































白癜风复发怎么治疗
成都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lizx.com/klsmj/3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