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中国是个尊师重道的传统国家,从古至今,为师者以“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呈现在世人面前,渊博的知识,高度的责任,真诚的爱心,无私的奉献,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最高准则,更是所有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教师被誉为“园丁、蜡烛、人梯、拓荒牛”等,该职业被称为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
第30个教师节,我省评选出名优秀教育工作者,他们是我省教育战线上的杰出代表,是支持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体现了献身教育的优秀品质。让我们走进这些杰出代表,了解他们、倾听他们,让我们一起感受他们的心路历程。
母亲的嘱托——记凯里市第一中学校长汪海清 (作者:肖慧)
(汪海清今年被评为全省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汪海清忘不了母亲离开人世的那个春天,凯里一中新校区基本建设完毕,名师生已经入驻。
汪海清忘不了母亲等待他回家的傍晚,年近八旬的母亲拄着拐杖站在家门口,逢人便问,“看见我家海清了吗?”
汪海清忘不了凯里一中新校区建设的两年时间里,妻子给自己的留言,“事业成功时,但愿你还能健康活着。”
汪海清更忘不了的,是自己肩上的担子和责任。
汪海清是凯里一中的校长,今年47岁,教书育人干了25年。
9月4日上午,在省城参加完贵州省年教师节表彰大会的汪海清走出会场。他身材魁梧略微发胖,脸上一副细黑边眼镜。听说记者采访,他爽朗一笑,“走吧,车上聊。”
年,凯里市投资4亿多元建设凯里一中新校区。按照要求,年秋季学期要入驻近名师生。
两年的时间,汪海清天天都在往工地上跑,裤脚没有一天是干净的不说,鞋还磨破了好几双。
那段时间,母亲偶尔会告诉他说身体有些不舒服,汪海清却没有在意。
和建设阶段相比,汪海清“特别操心”的阶段是师生入驻新校区后的两年。
学校建设配套设施没有跟上学校的建设,水电不能完全保证。学校是水泵供水,一停电就直接停水,电气一体化食堂立即瘫痪。他们几乎每个月都会碰上一两次停水停电,这个时候,几千师生没饭吃,是个大问题。
汪海清的对策很简单,停电后,两队老师立即出动,一队老师去市区买包子、馒头、面包等食物保证学生供应,另一队老师去借用消防车拉水回学校。这些事,汪海清有时候都会亲力亲为。
那时候,汪海清和师生们一起入驻新校区,目的就是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采访中,记者发现汪海清不愿意谈自己的母亲。
汽车一到凯里,汪海清直奔学校而去。
其实,在他忙得不可开交之际,年底,汪海清70多岁的母亲已经身患重病。
“一查就是癌症晚期,医生也没办法了,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老人家还是回到了家里。”汪海清的爱人龙海英眼圈红了,“我们都感觉特别对不起老人。”
或许是知道了自己的病情,母亲拄着拐杖天天守在家门口。无论夕阳,还是阴雨之中,一双充满期待、干涩的眼睛向门外直视,看到有下班回家的老师,她会用沙哑而焦急的声音问,“看到我家海清吗?他今天回家吗?”回忆及此,龙海英满脸涨红,眼泪静静地流,她双手掩着鼻子和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而那个时候,汪海清都住在学校里。
年4月的一天,汪海清终于抽出了一天时间,去看看母亲。此时母亲已经只能瘫坐在轮椅上。
汪海清把母亲接到了学校,推着母亲参观这个浸透他心血的地方。边走边看中,母亲露出丝丝笑容,用手拉着汪海清说,“儿子,你辛苦了,好好干……我没事,不用担心我……”。
汪海清带着母亲离开了校园后,这一走,母亲再也没有回来。
回顾这段往事,汪海清脸上没有表情,他抬眼望着远方,声音有些微弱,“那时,太忙了,事情太多。”眼里,其实透出阵阵内疚。
还好,妻子很支持汪海清的工作,一次,龙海英问汪海清,“你早上6点出门,晚上12点回家甚至不回家,这么忙,值得吗?”汪海清的答复是,值得,我爱我的学生,我爱我的学校,看着学校一步步成长,自己也在成长!
虽然支持丈夫的工作,但是龙海英最担心的是他的身体,有时候一天见不到一面,夫妻二人的交流甚至只能用qq。
龙海英无奈地在qq上对汪海清留言说,“事业成功时,但愿你还能健康活着。”
新校区投入使用后,凯里一中变成一校两区,如何管理才能使新老校区有序运行成为一大难题。经过认真的思索分析,汪海清提出了“一校两区扁平化”管理模式,有效分解了新老校区品牌教育和特色高中教育的功能,实现了新老校区的平稳过渡和新校区高水平教学质量的目标。
在家长们眼里,有事情就能随时找到的这位汪校长,而且对凯里一中的教学质量越发放心。
凯里市区的王先生举了一个数据,“新校区前年招生多名,去年增加了几百名,今年就有多名新生。如果学校办得不好,会有这么多学生挤着报名进校吗?”所以他很放心把女儿送进这所有多名师生的学校。
办公室里,汪海清还在和教师们商量新学期排课的安排。年才分配到凯里一中的小杨老师指着他,悄悄告诉记者说,“汪校长真的该歇歇了。”
50知天命,年近50的汪海清说,最不能忘记的,是母亲的嘱托,而母亲的嘱托,不就是自己肩上的担子和责任吗?
我是最幸福的人——记黔西县第一小学教师聂娅 (作者:杨勇 李韵)
(聂娅被评为全省优秀教师 李勇摄 )
“我的马儿真正巧,我的马儿不吃草,得儿,驾!”黔西一小,聂娅正在为二年级三班的孩子上课。白西装配黑裤,线条明朗,刘海向上梳起,显得干净利落。教室里,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刚参加工作那年,聂娅接手了四年级一班,这个班4年换了7个班主任,期末检测的合格率仅46%,而她是这个班的第八个班主任。
人生第一次踏上讲台便“领教”了学生的懒散和顽皮。但初为人师的聂娅对教育充满了憧憬。于是她下定决心,要用自己全部的爱来帮助这群孩子。
聂娅没有责怪,只要学生有一点点进步,他就会给予学生毫不吝啬的鼓励与肯定,“当时自己也是刚参加工作,看起来就像是他们的大姐姐。”终于她和孩子们打成了一片,慢慢地,这群孩子认真听课了,也会自觉完成作业了,当然,成绩也提高了不少。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知识渴望进步的眼睛,“我知道他们是从心里接受了我。”
还是那年冬天的一个中午,聂娅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紧掩着的门突然被推开,一阵冷风吹了进来。聂娅一转身,一个孩子一溜烟跑开了。只见门边的桌上多了两个热气腾腾的馒头,底下压着一张字条“老师,您辛苦了,以前我们像是被丢弃的孩子,只有您不嫌弃我们,天天和我们在一起......”拿着馒头,聂娅感动得不得了。
那是聂娅第一次体会到身为人师的震动,她暗暗地告诉自己,不管再辛苦都是幸福的。
最让聂娅难忘的是年8月,她带过的一个班。全班75个人中有32个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从接到这个班的那天起,聂娅就明白,这是一群需要更多关爱的孩子,这是一个需要特别倾情的班级。
元元就是当时班里的一个“典型”,元元父母离异,和爸爸生活在一起。或许是家庭的变异,元元变得叛逆,老师上课时,喜欢唱歌的她会肆无忌惮地高歌一曲,其他老师拿她没有办法。
一次聂娅正在上课,讲着讲着,元元突然开始大声唱歌,聂娅停止了讲课,走到元元身边,把书卷成了话筒,说是请她给同学们表演一下。元元唱罢,聂娅让全班同学给她热烈的鼓掌。
聂娅抓住机会说,“元元,你唱歌很有天赋,但是唱歌是要分场合的,你看,如果在课堂上唱,那就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有空闲的时间我们再唱好吗?”
元元没料到聂娅会这样对她,反而搞得自己不好意思。从此元元再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为了带好这个班,聂娅开始重点读一些心理学书籍,上网查找一些有关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经验,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在充分交流沟通中,巧妙对家长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和指导;与此同时,聂娅还琢磨如何换位思考、换位体验,对单亲家庭的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孩子们与父母的关系慢慢融洽了,自觉学习的意识增强了,违反纪律的现象减少了。
“渐渐地我发现他们会搬起倒下的凳子,会捡起乱扔的纸屑。每每这一刻,我便觉得我是最幸福的人。”
说起聂娅的教学方法,一位学生家长竖起大拇指说,“聂老师建立学生家长QQ群,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或有什么问题就在QQ群里建议家长如何去做。”
另外一个家长挤进笔者身旁说道:“还有一个笔记本,就是第一个孩子拿着笔记本回家给家长写下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然后第二天第二个孩子拿着这个笔记本带回给自己家长写,依次循环下去,家长不仅实时掌握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借鉴别家孩子的学习方法。”
年聂娅的孩子出生不到两个月,她实在是放心不下那些孩子,正在产假中的她,毅然丢下嗷嗷待哺的孩子,坚持按正常课时上课,当疲惫不堪的她回到家中、抱着孩子哺乳时,她会哭着在心里说,我是最幸福的人。
聂娅在操场上拾起来一块被踩脏的红领巾,用手将它轻轻叠好,仿佛她轻轻拾起的,是一个孩子,用她温柔的手呵护着,关爱着。聂娅说,其实学生和她,都是最幸福的人。
中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中国古代教师的称谓很多,其中尊称有以下五种:
老师:原是宋元时代对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谓。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后专指学生对教师的尊称。
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国民政府时代开始,并一直沿用至今。
西席、西宾:汉明帝刘庄为太子时,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墙(西边),面向东方为尊。汉明帝给桓荣安排坐西南面东的坐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从此,“西席”便成了对教师的尊称,也称西宾。
师长: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韩非子·五蠹(音度)》:“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为变。”
山长:源于《荆相近事》。五代时,蒋维东隐居衡岳,以讲学为主,受业者众多,尊称蒋维东为“山长”。此后,山中书院中的主讲教师亦称为“山长”。久而久之,“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先生:“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是针对不同对象的。《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后来意义有所外延,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如宋庆龄、杨绛、冰心、丁玲等均可称为先生。(来源:贵州日报)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凯里的信息,请加“风情凯里”的订阅号klswxcb。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lizx.com/klsmj/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