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傍晚,夕阳灿烂。
天津音乐学院民乐系笙专业教师陈硕和他的5名学生,提着大包小包,踏着斜阳晚照,刚刚抵达贵州芦笙文化传习基地,他们要在这里专门学习苗族芦笙演奏艺术,为期9天。
该基地位于凯里九中旁边,是凯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牌的一所专业开展芦笙文化传习活动的场所,创办人是贵州省歌舞剧院芦笙演奏专家文杰义,是凯里金泉湖小坳苗寨人。
“年,北京举办了一个中国笙文化国际艺术节,这儿(凯里)的杨正平老师,带着他的团队,演奏了一曲《丰收的喜悦》,当时我作为观众,在台下听,觉得太好了,不仅形式好,有演奏,有舞蹈,而且气氛也好,把观众都调动起来了,这方面我们是欠缺的,所以当时我就想,一定要来凯里,一定要学一学什么是真正的芦笙,什么是原生态的芦笙演奏方法。”记者问起此次赴凯的缘由,陈硕老师如是说。
(陈硕在贵州芦笙文化传习基地开班仪式上发言)
当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学生听时,好几个学生也有同样的想法,于是他们决定一起来凯里学习。
其中,笙专业的大一学生翟乃川就一直想学习苗族芦笙,他说:“凯里是苗族芦笙的发源地,在这里能学到当地最朴实的、最纯真的芦笙音乐,这种音乐在外面是没有的,当地的苗族人从小就开始演奏这种音乐,对芦笙有特殊的情感,吹出的芦笙,感觉也不一样,所以我就跟着大家一起来了。”
基于这样的愿望和想法,经过沟通协调,终于在杨正平老师的牵线搭桥下,促成了此次学习之旅。虽然来的学生不多,但是受邀在基地授课的老师都是国内外芦笙界的资深名师:
杨林:贵州省歌舞剧院国家二级演奏员、苗族芦笙演奏家
韦祖雄:贵州省芦笙研究会会长,国家一级作曲、教授、硕士生导师
杨正刚:黔东南州歌舞团国家二级演奏员、凯里学院客座教授
文杰义:贵州省歌舞剧院国家三级演奏员、贵州蔓萝花艺术团团长
杨正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代表传承人、凯里学院副教授
(文杰义在仪式上介绍基地建设情况)
说起为什么要创办这样一个传习基地,创办人文杰义首先说起了自己的经历: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是贵州芦笙专业“黄埔一期”仅有的10名学员之一,毕业后在省歌舞团当芦笙演奏员,到了90年代后期,文艺演出遇上了市场经济大潮,芦笙演奏不能养家糊口,为了寻找出路,他创办艺术团。后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随之提高,这为芦笙演奏艺术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从小受到苗族芦笙文化滋养的文杰义,为了传承弘扬芦笙艺术,年他回到老家小坳苗寨创办了“凯里小坳苗族文化传承基地”,现在的“贵州芦笙文化传习基地”就是在“小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文杰义认为,创办传习基地,可以聚集一流的师资,更好地将芦笙艺术传承给下一代,所培养的艺术人才走入市场后,在“吃饱饭的前提下”,才能让芦笙艺术得到传承、发展和创新。
(集体合影)
芦笙文化作为凯里的民族民间文化宝贝之一,向来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据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党组成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民族歌舞文化传承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杨杰介绍,支持传习基地的建设,是凯里市用好民族文化这个宝贝的重要举措之一。
据介绍,自年以来,凯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有各项非遗代表性保护名录64项,其中国家级4项,包括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绣、苗族织锦技艺等;各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1个,市级传习基地10个,市级代表性传习所8个,并获得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截止目前全市有三棵树镇季刀苗寨、南花村、朗利村,凯棠镇南江村共4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本台记者:雷子德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lizx.com/klsmj/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