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凯里市 >> 凯里市人口 >> 正文 >> 正文

进园区看工业黔东南高新区打造宜居宜业和

来源:凯里市 时间:2024/6/30
7月17日,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揭牌,吹响了加快形成具有黔东南特色的高新产业集聚区和经济增长极的号角。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原凯里经济开发区变更而来,有着20年的发展历程,是黔东南州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位于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凯里经纬国际汽车城一角新机遇新挑战,黔东南高新区有了新打算——要在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上下足功夫。放眼望去,一条条宽阔水泥大道连接起高新区内企业、工厂、科研中心、服务机构。行走期间,能分外清晰地感受到工业经济强劲有力的脉搏。“我们绝不仅仅是建一个工业园区,而是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通过城市化反过来提升工业化水平,最终实现产城一体。”跟随黔东南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的视角,记者看到昔日的产业园区,一跃成为一座生态城市。茶余饭后,一处处将现代气息与地域文化巧妙结合的广场吸引了孩子们的嬉笑声,人们在这里散步、休憩,幸福感满满。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人行步道 其实早在20年前,原凯里经济开发区起步建设时就坚持与凯里市新城区建设一起统筹考虑,随后又纳入到凯里城市经济圈和“大凯里”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于是,加快为园区和企业搞好功能配套成为当务之急,把完善城区功能与优化环境一同发力,其水、电、路、通讯、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与城市衔接,配套建设农贸市场、金融机构、学校、医院等服务设施,并建有商业、饮食、超市、停车场、社区服务中心和市民广场,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方便群众经商生活。借力产城融合,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效应凸显,快速发展的园区及工业经济还推动了房地产业飞速发展,一批精品楼盘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吸引各地群众涌向这里。与此同时,见缝插绿之后,园区把每条道路打造成生态廊道和景观带;流光溢彩之下,园区不断完善和提升亮化设施。“我们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和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城市新区的思路,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黔东南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对正努力走出一条产城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充满了信心。目之所及,新园区更像是一座新城市,产业集群与烟火气息相得益彰。园区内的中昊电子有限公司,作为较早一批入住大数据产业园的企业,其3500万元年产值的背后离不开162名员工的辛勤付出。“公司的生产力与员工干的踏实、干得开心息息相关。”该公司技术总监余熙北说,员工大多来自凯里本地,公司门口就有好几路公交车,大大增加了在家门口就业的幸福感。如今,为方便高新区居民生活工作,已有12路、17路、20路、21路、28路、29路等公交车连接凯里市区,区内也开通了多条公交线路贯穿。坚持产城景融合,黔东南高新区还致力于把城市打造成美丽景区,同步推进工业发展和生态景区打造,实现多元化发展。近年来,先后建设了210广场、下司芦笙广场、下司城东安置区广场、白午生态移民文化广场、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水景广场和沪昆高铁凯里南站站前广场。同时,伴随凯麻同城化建设驶入快车道,大力度实施下司古镇旅游开发,先后建成风雨桥、古戏楼、古牌坊、广东会馆、两湖会馆、张先培纪念馆和一批鼓楼等重点景观。位于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凯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我们依托当地风情浓郁、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高标准建成了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其发展思路来自于园区城市化和景区化的互动,以及景区特色化和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黔东南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仅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一项就颇为吸睛,集苗侗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创意设计、生产制作、商品交易、文化交流、非遗展示、就业培训、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吸引了20余户企业入驻,成为文旅融合集聚发展的生动实践。图

蒋建民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刘力维编辑   王法编审 李玉红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lizx.com/klsrk/116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