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苗岭,一片葱茏。沪昆高铁凯里南站工地上热火朝天,余名工人实行“三班倒”,正在抢工期建设凯里“南大门”。
沪昆高铁凯里南站所处的凯里经济开发区,既是凯麻同城化的中心区域,又是黔东南苗山侗水、苗乡侗寨的“前哨阵地”和“桥头堡”。年7月成立的这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经历了“公路交通”、“铁路交通”、“高速公路交通”的洗礼,如今又迎来了“高速铁路交通”的跨越式倒逼。
沪昆高铁凯里南站作为从贵阳出发后,在贵州省内中间一等车站,大量开通的车辆都将停靠在这里,将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但沪昆高铁途径贵州省7个市(州、地)26个县(市、区),这些县、市、区的资源、环境、发展模式等方面有比较大的共性,倘若面对相同的机遇而不采取错位竞争的方式,资源与人力的过度消耗,以及重复建设不可避免。
是机会,也是挑战。
如何在“倒逼”中找到“利好”?在这条“经济带”,在这个“经济圈”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解决规避与省内外其他站“千篇一律”的问题?如何有效地避免“虹吸效应”?成了摆在当地决策层面前、亟需前瞻性思考的课题。
“我们不做‘过站’,不做‘人流通道’,不做‘走廊经济’”。采访中,凯里市委副书记、凯里经济开发区工委常务副书记涂刚连续提出了三个“不”。涂刚认为,沪昆高铁开通后,凯里南站会成为“后高铁时代”一个新的经济圈的中心,且优势明显。
凯里南站前有“上品下司”,后有“天下西江”两大民族特色品牌景区,背后还有以凯里为集散地的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圈。作为凯里、黔东南乃至贵州的一个对外“窗口”和一张高铁特色“名片”,沪昆高铁凯里南站从规划到建设,都提出了既要有现代气息,又要有传统文化,还要融入民族特色的建筑理念。正在建设中的凯里南站中央商务区集旅游、商贸、物流、金融、娱乐、酒店、餐饮、办公于一体,功能齐全,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
这只是凯里迎接“高铁时代”的一个侧面。其实,更大的“谋篇布局”早已全面铺开。
年年末,凯里市委针对市情,立足实际,科学谋划,出台“顶层设计”。在发展目标当中,明确提出要打造黔东经济增长极和贵州东部区域中心城市;在功能定位上,提出了要建设山水田园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在推进工作的主体思路当中,提出了“凯麻同城、州市共建、城乡统筹、产业支撑、项目推动和要素保障”。而处在“高铁”前沿和凯麻同城中心区域的凯里经济开发区,更是“先行一步”全力打造具有浓郁乡愁味的下司古镇和生态移民城。
对沪昆高铁凯里南站的风格和特色定位,凯里市委书记张淼明确提出“站前周边建筑一律不得高于6层,要让南站‘见山’、‘见绿’,展现‘生态凯里’,提升城市品味,留住乡愁”。
“留住乡愁”,成了一个高铁站点的“符号”,成了凯里南站区别于沪昆高铁沿线其他站点的最大特色。“乡愁一站”,将成为沪昆高铁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用不同的角度看凯里”我们只是转述网友(微友)的观点不代表论坛立场,如有不同意的观点我们也将为你转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lizx.com/klsrk/8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