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
凯里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坐落于清水江畔,境内山脉纵横,水系发达,旅游资源丰富,是集名山、秀水、茂林、修竹、幽谷、奇洞为一体的旅游资源大区。
清水江
巴拉河
香炉山
镰刀湾
凯里境内有清水江、香炉山以及水清如碧的巴拉河,还有风光无限的镰刀湾。
凯里在明清时期曾有“小京州”的美称。几百年来,生活在凯里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地域历史文化,造就了格调古朴、风貌独特的地域风情和文物古迹。
凯里每年有上百个节日,因此又被称作“百节之乡”。节日的凯里是绚烂耀眼的,独特的民俗风情令人沉醉。
凯里的乡村广泛蕴藏着以苗族、侗族为主体的各类民俗、戏剧、舞蹈、节庆、服饰、方言、生产以及古建筑、古村落、古民居、山光水色、自然风光、文物胜迹、革命遗址等资源优势,具有独特的人文风貌、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特有的乡土情怀,那些散逸在乡间的古祠堂、古树、古道等,都承继了凯里市乡村的村脉。
凯里比较盛大的节日主要有香炉山爬坡节、芦笙会(舟溪、金井、开怀、旁海等地)、苗年、吃新节、跳洞节、斗牛节、六月节等。凯里有绚丽多彩的风情、古朴多姿的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跳鼓舞;有热情豪放的山歌、酒歌、古歌、飞歌;有自纺、自织、自染、自绣的服饰;还有精巧华美的银冠、银角、银花、银链,无不让人目不暇接,纷乱迷醉。凯里市在建筑风格、饮食文化等方面都受到苗侗文化的重要影响。
芦笙古称卢沙,音色明亮浑厚,极富民族特色,是苗、侗、瑶、水、仡佬、傣等少数民族广泛流行的吹奏乐器。芦笙共有六管,长短粗细不一,每根笙管底端的外侧开有按音孔,每管一音,每两、三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为共鸣管,调节音量效果相当显著。其规格不同,管短者20厘米,长者可达2至3米。演奏时,两手拇指、食指、中指分别按左右两排管孔,口含吹嘴,吹吸均可发音。运用气息和舌尖动作变化,奏出各种颤音和震音。
苗侗人民秉性豪爽,热情好客,酒在他们的心目中是接待亲朋的佳品。如有贵客进寨,得按礼俗喝拦路酒。从寨脚公路开始,一直到寨头的进寨门楼,通常设有12道迎客拦路酒卡。
苗族传统的拦门酒,喝了酒才能进去吃饭。
每道酒卡在路中间放一张方桌,两边站着几个身着盛装的苗族男女青年,提壶端杯,向客人敬酒,每道两土碗,表示福寿双全。最后一道酒卡是进寨门楼,土碗换成了大牛角,能够打“通关”的人,就是“海量”了。不过不善饮酒的客人也不必担心,只要你双手背在身后,弯腰用唇轻触酒杯即离,并有礼貌地说一声“兜社莫”(苗语“谢谢你”)就可以“过关”了。主人虽然好客,但绝不会强人所难。
长桌宴中很有特色的一个项目——高山流水。姑娘们用碗盛满酒,一个接一个,由上而下,一直给你嘴里灌酒,可以说只要你不跑,这个酒就永远喝不完,这也体现了苗族的热情好客。
下司古镇每年农历七月中旬,这里的人们沿袭传统举行龙舟大赛、斗牛大赛,车流人流,摩肩接踵,热闹非凡。此外,这里还有众多的历史人文古迹,辟有桃园岛、月亮岛、紫薇岛等系列旅游度假场所,堪称下司绝艺的“酸汤鱼”和“草烧狗”厨艺更是名声远扬,深受游客喜爱。
香炉山因形似香炉而得名,它位于黔东南州首府凯里市中心向西十二公里处。此山“劈立千仞,近袤三十余里,纵山环列,若戈铤相向”,享有“黔阳第一山”之美称。
相传天地初分的时候,地在下,天在上,要打柱撑天。苗族的四位老祖公——告宝、告当、告雄、告且,用金银打成十二根撑天柱,其中第四根由九层金银玉石垒成的金银柱,后来塌了六层,便形成了如今三层的香炉山。
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座城:不急不躁,随遇而安;阳光暖暖,时光慢慢;崇尚文明,祥和温馨;读书品茶,闲适自得;天空蓝一点,再蓝一点;环境绿一些,再绿一些……
凯里就是这样一座城,一座宜业、宜游的城,一座宜居、宜终老的城。
凯里之美,
美在雄奇俊秀的山,
美在柔美灵性的水,
美在古朴浓郁的民风民俗,
美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美在文明,
美在真,
美在善,
美在诚,
美在大气,
美在淡定,
美在婉约,
美在内敛
……
在这块土地,浮躁的心灵会感受到山水的禅意,得以淡定与安宁。在这方山水,疲惫的身心能找到栖息的温床,得到抚慰与疗养。
图片均为资料图
来源:民生文旅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总编辑:粟琼
编审:熊顺才李靖
编辑:林泽霞杨琢
投稿邮箱:fqklwx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lizx.com/klsxc/10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