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之名,历经唐、五代、宋、元到明朝末叶,存在了年。所以人们常习惯用“播州”来代称古代的遵义。播州从唐末到明末的年间,为杨氏土司所世袭统治。
贞观十三年(年),唐王朝将隋代的郎州易名为播州,领辖今黔北的大片地域。大历五年(年),泸州僚族(今仡佬族先民)首领罗荣占据播州,开始对播州这块土地实行世袭统治,播州成为唐代“羁摩州”之一。
唐末南诏陷播州,唐僖宗乾符三年(年),唐王朝“下诏募骁勇士将兵讨之”,杨氏先祖杨端领兵败南诏,入主播州,居白锦堡(今遵义县南),建立了杨氏在播州的统治。宋大观二年(年),杨光荣、杨文贵各献其地附宋,分别置播州和遵义军。播州杨氏在唐宋时期,一直与中央王朝保持着依附关系,且往来较为密切。宋孝宗淳熙三年(年),播州杨氏第12世统治者杨轸将治所从白锦堡迁至穆家川(今遵义老城区湘江河畔一带)。第13世统治者杨粲时期(-年),杨氏发展壮大,播州经济文化有显著发展,开创了“播州盛世”。北宋至南宋(10-13世纪)播州辖境逐渐扩大,其西有今仁怀,东南包括黄平、福泉,北至桐梓、赤水,远较唐朝播州为广,是宋代贵州地区最大的羁摩州。
元至元十五年(年),杨邦宪降元,置播州安抚司,至元十八年(年)升宣慰使。杨邦宪之子杨汉英因军功受赐金虎符,赐名“杨赛因不花”,终元一代,杨氏与中央关系良好。元初播州隶属于四川行省。至元二十九年(年),改隶湖广行省。明洪武五年(年)杨铿降明,仍受宣慰使职,播州宣慰司归四川布政使司管辖。洪武十五年(年)改归贵州都指挥使司管辖,洪武二十七年(年)复归四川布政使司管辖。元明时期,播州宣慰司辖地较大,包括今遵义、桐梓、仁怀、绥阳、正安、湄潭、余庆、瓮安、福泉、黄平、凯里等地。元明有“思播田杨,两广岑黄”之谚,但田、岑、黄三姓也比不过播州杨氏的辖地及权势。
杨氏30世土司杨应龙执掌播州以后,积极向明王朝进贡,保持了较好的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还数次征调有功,以战功封“都指挥使”、“骠骑将军”。万历十四年(年),播州宣慰史杨应龙向朝廷进献大木七十根,并因材美而见赐“飞鱼品服”。明万历二十三年(年)前后,杨应龙与中央的矛盾激化,走向反叛之路,大集役夫工匠,重新修葺始建于南宋的龙岩屯(即海龙屯,宋称龙岩新城),作为对抗朝廷的军事防御设施。万历二十八年(年),24万明军在李化龙带领下分八路平播,经过天的决战,明军攻破杨氏最后的据点海龙屯。万历二十九年(年),播州土司改土归流,播州一分为二,设遵义军民府属四川,平越府属贵州。清雍正年间,遵义府改属贵州布政使司,府治在今遵义市,其辖地有今遵义、桐梓、绥阳、仁怀、习水、赤水、正安等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lizx.com/klsxw/11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