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时节,记者走进彦婷刺绣工作坊,绣娘们正在有条不絮的编绣着手里的刺绣,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绣出靓丽新刺绣,绣出脱贫新篇章。陆婷在工作室刺绣据介绍,来彦婷刺绣工作坊的绣娘根据学习时间的长短、技艺的高低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绣娘,初级绣娘每月有余元收入,中级绣娘每月有余元收入,高级绣娘每月可得余元收入。
彦婷刺绣创始人陆婷向记者说道:“在我们这里学习刺绣的学员小到八九岁大到四五十岁,60%是贫困户,也有残疾人,他们可以通过学习刺绣改善生活。”
陆婷是黎平县永从镇上寨村人,是一名86后姑娘,母亲是远近闻名的绣娘,从小受母亲的影响,陆婷对刺绣极感兴趣。却因幼年时遭遇的一场火灾,造成她右手食指残疾,从六七岁起,她再也没摸过绣花针。陆婷在为学员指导刺绣时隔多年,陆婷从凯里学院旅游专业毕业后,她回老家当了一名代课老师,日子在一天一天的过去,母亲一辈的绣娘已逐渐老去,年轻人大量出去务工,眼看刺绣继承面临危机,这激起了陆婷心中一直隐藏的刺绣梦,于是,毅然决定拾起刺绣初心,担当传承人的使命,那一年,她26岁。
因陆婷身体缺陷的原因,她的母亲也不支持她学习刺绣,陆婷为拜师学艺,四处奔走,曾无数次被拒绝,最后,陆婷急中生智,以帮绣娘干活为由,偷偷学习刺绣,终于打动了绣娘,教授她刺绣方法和技巧。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勤学苦练,陆婷不仅学会了刺绣,并将不同的绣法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刺绣风格。
技术学成之后,刺绣产品需要对接市场,陆婷就带着绣娘们把亲手绣制的作品打包,一路奔波到广州、北京等地通过摆路边摊出售刺绣,那是年冬天,天气寒冷,从黎平到广州、北京等地路途遥远,交通也不便捷,几番周折才能抵达,对于二十出头的几个小女生来说,过程之辛苦不言而喻,但为了梦想,她们坚持了下来。学员在彦婷手工刺绣坊认真学习刺绣“当初我们几个去北京摆夜市摊卖刺绣片的时候,遇到一个外国人,他咨询我们的刺绣怎么卖,当时他指着的那一块是售价元,他仔细的摸了摸,若有所思的样子,我还以为他不要,最后他说你这个值元,硬是递给了我元。”陆婷笑呵呵地说道,当时这一幕被当地的群众看到后,争相购买我们的刺绣,最后我们卖得0余元,那是我们第一次卖得这没多现金,言行间还能感受到陆婷一行人当初的喜悦和激动心情。
随着技艺的精湛和市场的开拓,年,陆婷创办了彦婷手工刺绣坊,并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发展刺绣产业。随即,前来学习刺绣的绣娘达余人,年增加到余人,随着人数的增加,陆婷意识到相比传授刺绣技法,更愿意鼓舞她们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志向。陆婷正在教一名8岁的小女孩刺绣建档立卡贫困户吴培桃笑容满面地说道:“我要在家里照看两个孩子,不能外出务工,日子过得比较紧,来到刺绣坊之后,不仅学得技术,还有工资可以领,同时还能兼顾孩子,很开心能有这么一个工作。”
年2月13日,这一天对陆婷来说是最难忘的一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黎平县考察慰问时,亲临陆婷的刺绣摊位并对她说道:“小姑娘,你身上穿的全是文化,好好地做。”总理的话鼓舞了陆婷,使她传承侗族刺绣的初心变得更加的坚定。
目前,陆婷共创办了7处侗绣基地,产品包括耳环、戒指、手包、抱枕、服装,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备。并通过搭建电商平台将刺绣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年产值达多万元,带动余人就业,其中户余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位绣娘每年至少增收一两万元。
从一个人富裕到带动一群人富裕,陆婷由于在脱贫攻坚中的突出贡献,先后荣获“五四青年奖章”“贵州省脱贫攻坚标兵”等称号。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见习记者王军编辑何涛编审杨韬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lizx.com/klsxw/11936.html
上一篇文章: 过年丨5639次列车的新春年货铺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