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英国的细菌学研究专家AlexanderFleming在培养细菌时偶然注意到,从空气中落入培养基的青霉菌形成的菌落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最早的抗生素——青霉素由此得以发现。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Fleming与其他人合作成功提取出青霉素用于治疗战场负伤引起的细菌感染,自此抗生素开始投入使用。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陆续发现不同种类的抗生素,用于对抗多种病原体(细菌、真菌等)带来的健康问题,与此同时还实现了抗生素的人工合成。然而,抗生素在临床上的累积使用会逐渐诱发病原体产生耐受性,甚至导致耐多药的“超级细菌”出现。对原始的抗生素进行适当改造或开发新型的抗生素,在应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便显得尤为重要。
截短侧耳素类抗生素(pleuromutilin)是一种双萜类真菌代谢产物,人们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便发现这种物质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活性,用于抑制革兰氏阳性病原体(GPPs)时具有显著的效果。自此,人们便发展了半合成的方法研发出数千种pleuromutilin衍生物,以此改善母体pleuromutilin的药理特性。然而(+)-pleuromutilin中稠合的三环骨架为药理活性位点,以往的半合成策略主要集中于改变分子中单一位置的官能团。例如,人们目前已完成了超过种C14位侧链修饰的pleuromutilin衍生物,而对该分子较大程度的改变仅可以通过全合成的方法实现,但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全合成途径。另一方面,尽管临床医学已在革兰氏阳性病原体的治疗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面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孢菌等革兰氏阴性病原体(GNPs)仍旧力不从心。已有的大多数C14位侧链修饰的pleuromutilin抗生素同样仅对革兰氏阳性病原体具有明显的活性。年,HeinzBerner等人通过EtZnI参与的逆烯丙基化-烯丙基化反应可以使pleuromutilin中C12位的季碳中心发生差向异构化,得到C12位1:1的差向异构体混合物。基于这一发现,年NabrivaTherapeutics的研究人员将母体pleuromutilin的另一C12位差向异构衍生物的C=C双键进行官能团化修饰,得到一系列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12-epi-pleuromutilin,这些化合物表现出对各种革兰氏阴性病原体有效的抑制活性。寻找高效的pleuromutilin全合成策略,突破pleuromutilin半合成改性的固有局限成为人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lizx.com/klsxw/9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