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凯里市 >> 凯里市学校 >> 正文 >> 正文

四新四化蹲点采访守望与新生从思源社

来源:凯里市 时间:2024/1/28
白癜风哪里治疗 http://www.zgbdf.net/m/

3年前,11岁的王姿樱每天放学后带着年幼的弟弟从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凯里市区坐半个小时的公交车到白果井街道思源社区,两姐弟看着每天都在变高的大楼,憧憬着自己的家。

3年后,思源社区高楼林立,成为黔东南自治州最大的移民安置房。制衣厂里嗒嗒的缝纫机声、上学孩童的嬉笑声、菜场里的叫卖声叠在一起,唤出思源社区的勃勃生机。

王姿樱在学校图书馆认真学习

年9月下旬,凯里骄阳似火。走进思源社区,却阵阵凉意。树多,一片葱绿,风吹过,摇曳的树影打碎一地阳光,波光粼粼。

“这里太好了,让人憧憬,很少有人愿意回去。”年12月以前,王姿樱一家住在凯里三棵树的老房子里,“楼下养牛,楼上住人,下暴雨时还会漏水。”

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王姿樱一家在年年底搬进了思源社区,平方米的房子,搬进来时就已装修好,四处敞亮。迎着阳光,一家人在思源社区开启了新的生活。

思源社区

可是,在新生的时候,总有人在守望着过往。

“闷,不会开门、不会坐电梯,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81岁的祖父王光和早已习惯了故土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与脚下的土地结下了深厚感情。

“爷爷不愿意来这里住,他习惯了老房子。”那种对家乡的眷恋,年幼的王姿樱还无法理解。

王姿樱的母亲潘仙花搬进来后,就在楼道打扫卫生,一个月有元的工资。面对王光和的抵触情绪,潘仙花想了很多办法,“我只能和他说,我和孩子爸爸都要上班,孩子没人看,请他来帮我们带孩子。”

于是,王光和“勉为其难”地住了进来。

社区里老人很多,日子长了,王光和就同他们说到了一起,一起相约散步、打牌、下棋,日子竟比在老家还有滋有味。此外,思源社区周边的学校、医院、广场、超市、公交站、菜场等“全链条”服务一应俱全,生活方便,慢慢地,王光和说要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

“现在每天早上我去打扫卫生,孩子在学校有免费的爱心午餐,老人家散步晒太阳,这样的日子才是生活啊。”潘仙花笑呵呵地说。

潘仙花一家在吹芦笙跳舞

近年来,凯里市新设立白果井街道以加大区域资源整合力度,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其中思源社区有余户1.3万余人,为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推动群众创业就业,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白果井街道围绕当前实际、有效帮助社区群众增强致富信心,从而实现稳定生活。除了设立余人的公益岗位、设立小康车间外,还积极帮助群众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

潘仙花工作之余,就在家做刺绣,绣好的刺绣,还会有工坊来收,“扫个地回家又能赚钱!”潘仙花十分满足。

潘仙花在家做的刺绣

在思源社区,像王姿樱和王光和一样的“守望”与“新生”还有很多。思源社区,正如其名,在引领搬迁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全面融入城市,过上美好生活的同时,激发搬迁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让他们时刻记得“思源”。

“这里生活好得很,老家永远都在,但我们都要往前看。”王光和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思雨胡晓梅张圣曜

编辑鲁媛刘诗雅

编审田旻佳杨韬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lizx.com/klsxx/11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