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北京哪家医院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xcxbdf/实习生档案姓名:郭远芳学校/专业:贵州师范大学文艺学实习时间:年1月3日-2月1日目前就业岗位:遵义医科大学天眼新闻文化频道:何种原因,让你来到文艺部(年8月更名为文旅新闻部)?郭远芳:来到部门实习是源自于我的导师杜安老师的推荐。年寒假前夕,杜老师告诉我有一个到《贵州日报》文艺部实习的机会。开心之余,我却颇为踌躇,考虑到开学即将面临毕业论文的开题答辩,且当时的论文题目尚未定下,不免有些心慌,所以拒绝了杜老师。杜老师一如既往的温文尔雅,他耐心地劝说我,这是一个了解贵州当下文化的好机会,可以与在学的媒介以及文化理论相互对照,拓展视野、增长见识,同时也可以给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一个参考,增加一些社会实践经历。我被杜老师说服,欣然同意前往实习。年的1月1日,爸妈开车把我送到贵阳表姐家,我费力地扛着大包小包上楼开始整理。收收拣拣20分钟后,猛然发现装笔记本的电脑包不见了,打电话问爸妈,问在学校寝室的同学,都说没看到,我心下一惊,立刻飞奔下楼,没想到的是,电脑包竟然在楼下一家彩票店门口静静地躺着。我在朋友圈里讲了这件事,大家都纷纷留言表示不可思议,说年开年就是一份惊喜,今年肯定好运满满。我看着这些留言,对接下来的实习充满了期待。 天眼新闻文化频道:还记得第一天报到时的情景吗?郭远芳:1月3日上午,我正式去报社报到,坐公交车到报社门口后给李缨老师打了一个电话。李老师说她正在开会,让我先去办公室稍等一会。我坐电梯来到文艺部,与想象中编辑部的热火朝天不同,这里安静异常,只有一个实习生在工作。略坐了一会,李老师就上来把我引到了她的办公室,开始和我聊实习规划以及岗位的相关要求。郭远芳参与编辑稿件现在想来,当李老师说实习生可以10点上班时,我瞬间眼前一亮,“哇,10点,这工作太适合我了”。但后面才发现,10点上班的意义并不大,因为报社的工作是不定时不定点的,有新闻要随时出发,在工作中生活,在生活中工作。实习结束后,郭远芳与导师杜安老师合作撰写的27°时评。天眼新闻文化频道:目前回忆起来,有没有很想给大家分享的很特别的一次采访?郭远芳: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采访是和赵相康老师一同去凯里出差,采访《贵州清水江文书·黎平文书》的首发仪式暨学术研讨会。现场,来自北大、厦大、贵大、贵师大的专家学者们陆续进行研讨发言。我坐在赵老师旁边,和他一同记录学者们发言的要点,我在一旁手忙脚乱,脑门上冒出了细细的汗珠,赵老师却气定神闲,专注地听着学者们发言,不时在键盘上敲打几行字。晚上回到宾馆后,我正整理着白天记录的要点,没想到赵老师竟然已经出稿。我仔细阅读赵老师总结提炼的发言,只觉言简意赅,几句话就将学者们发言的重点准确地概括了出来,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深深的焦虑,觉得自己要在记录、概括、提炼等方面进一步下功夫。郭远芳参与采写报道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实习期间,频道上发布的你最喜欢或印象最深的一篇或一组稿子?说说理由。郭远芳: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稿子,是自己参与编辑的湄潭求实高级中学刘军老师的一篇图文《腊八节,70后美术教师图说贵州方言的诗意与远方》。作者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把贵州本土方言进行再创作,比如“弯酸”“脉到起”,这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的词语,却在他的笔下中呈现出另一种趣味,出现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让我从日常生活秩序中抽离出来,以另一种视角来审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语言,发现其中的丰富内涵,以及方言所独有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为我们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碰撞融合中,如何创造性地保留我们的方言体系提供一种参考。多年过去,现在回过头去翻看仍觉妙趣横生。实习期间,郭远芳练笔撰写的小短评。天眼新闻文化频道:沉浸式体验后,你对编辑记者这个职业有着怎样的重新认识或者再发现?郭远芳:我想,编辑和记者的工作是一个“遇见”和“看见”的工作,遇见一个人,遇见一件事,遇见一种文化,并通过采访看见他们,抵达他们,形成生命间的相互往来,是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天眼新闻文化频道:离开之后,偶尔会翻看老师们的朋友圈吗?其中哪篇稿件或哪个策划是你比较喜欢或者认为必须点赞的?郭远芳:《新黔边行》是我每期必看的一个栏目。《新黔边行》连载时,我像追剧一样守着追完个黔边故事,我对“脱贫攻坚”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概念上,而是通过那些具体的人、具体的事,那些鲜活的细节,切实感受到了贵州的“千年之变”。与郭远芳同为贵州师范大学校友的彭芳蓉,年《新黔边行》获贵州省文艺精品项目资助出版发行。此系列报道获贵州新闻奖一等奖,图书专著获首届贵州文学奖。彭芳蓉老师的文笔也令人印象深刻,文章娓娓道来,丝丝入扣,读来有时令人拍案叫绝,有时又觉热泪盈眶。最值得一提的是,栏目策划李缨老师的独特视角和精彩策划,以及她与家属索良柱老师关于《新黔边行》这个栏目诞生的奇妙谈话,早已成为我在聚会时常常和同事朋友谈起的精彩话题。天眼新闻文化频道:给部门、频道或者你记得住的老师们说句祝福语吧?郭远芳:时光荏苒,距离实习已经过去了4年多,感谢各位老师当时给予的帮助和关心。祝福部门的各位老师身体康健,万事胜意,祝愿部门越来越好。相关链接我在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实习的日子
任梦娟:最怕的是老师不安排任务我在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实习的日子
陈薇:实习开启了我渴望工作渴望独立的内心我在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实习的日子
可心:报到那天和离开那天,像一部首尾呼应的电影我在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实习的日子
王莉:初稿与发表版本对比后,我感受到“本领恐慌”我在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实习的日子
龙盈迎:希望老师们对实习生能更严厉一点我在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实习的日子
王涛:慢慢学,总会学会的我在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实习的日子
彭宏兰:当梦想照进现实我在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实习的日子
龚拉:清风般的日子过去了,温暖依旧伴我我在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实习的日子|文俊:我看到了职业新闻人身上那份专注我在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实习的日子
刘彬彬:记得住那些有人情味的策划我在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实习的日子
曹芳芳:早起化一个精致的妆容,只为采访那场文化盛事我在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实习的日子|苗义程:文字有翻山越岭的力量我在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实习的日子
陈其颀:当碎片化思路转换成小小“作品”时……我在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实习的日子|杨简:演出太精彩,差点忘记是来采访的我在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实习的日子
惠仕维:开学后两头跑,有点力不从心我在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实习的日子
李特特:因外出旅游,错过了与团队共同奋战央视春晚贵州分会场报道我在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实习的日子
卢钱沙:有时候学会说“不”,是对己对人负责我在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实习的日子
王西:跌跌撞撞,一路成长我在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实习的日子
沈松钦:实习生活就像拆盲盒,我的是“隐藏款”我在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实习的日子
肖圆圆:因三心二意挨了批,只有专注才能成事我在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实习的日子|江琼:“单枪匹马”闯到文艺部,最怕临时紧急任务辑录/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赵相康视觉/实习生梁超编审/曹雯二审/舒畅三审/李缨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lizx.com/klsxx/12633.html
上一篇文章: 我的脱贫故事吴小慧教育扶贫助我圆求学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