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银西博
在苗族众多的节日中,鼓藏节是规模最为宏大、历时最为长久(一般十二年一次)、参与人数最为众多、热闹气氛最为隆重、内涵最为丰厚的节日。因此,年,苗族鼓藏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地区为雷山、凯里、台江、剑河、丹寨、三都、榕江、从江、黎平、融水等地)。很多人虽然以为神秘,但并不了解其中内涵,甚至误读,本文试着为大家解读苗族具有神圣意义的鼓藏节。
一、鼓藏节的起源
鼓藏节,苗语称“弄江纽(NongxJangdNiel)”,意为鼓社节,即以血缘宗族为单位的祭祖活动。专家们据《苗族古歌》推测,鼓藏节在先秦以前夏王朝时期的古三苗国就已经有了。三苗国在与夏王朝的战争中解体,苗族在往西南迁徙过程中仍然过鼓藏节。苗族迁到雷公山地区定居后,鼓藏节更为盛行。
李廷贵在《简论苗族的社会组织》一文中指出,苗族古代社会的基本单位是鼓社。苗族先民最早举行祭祖活动时,只祭祀女性祖先,鼓社用枫木鼓也只是象征女性祖先蝴蝶妈妈的安息之所。韦启光在《也谈苗族鼓社·议椰的起源问题》一文中说,这表明苗族的鼓藏节(鼓社节)起源于苗族先民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此时的鼓社是氏族外婚制集团。
苗族过鼓藏节到底怎么产生?苗族口传经典《苗族古歌》认为,鼓藏节是由苗族祖先GhetVangb(央公)祭祀人类圣祖母MaisBangxMaisLief(“曼榜曼留”即蝴蝶妈妈)兴起的。传说蝴蝶妈妈是枫树生出来的,所以苗族崇拜枫树,既然祖宗的老家在枫树心里,人类祖先姜央过鼓藏节是为了祭祀创世的蝴蝶妈妈,就用枫树做成的木鼓作为祖宗安息的地方,祭祖便成了祭鼓,祭鼓其实就是祭祖。苗族最高的神是祖先,是生命始祖枫树和蝴蝶妈妈。鼓藏节就是祭祀神枫树和蝴蝶妈妈。
为什么要用牛来祭祀,《苗族贾理》里面有这样的记录,牛是认为自己“肉可以够祖宗食用,够宾客享用,而且他的旋长得好,仪容很好,且能打斗,因此自愿献祭,祭祀祖先,所以鼓藏节必须用水牛祭祀。在吃鼓藏祭祖活动的第二年进行杀牛仪式之前,会唱诵祭词给牛听,通过念给牛听的表现形式,叙述人类的起源及苗族本支系本家族的历史,告诉牛吃鼓藏祭祖的渊源及拿它祭祀何先人,其实也是给参加祭祀的人听。念唱过程中,亲戚们在旁边不停地燃放鞭炮,欢送牛去成为光荣的祭祖牺牲。据说鼓藏牛听完念唱后,会变得很温顺,有的还流下眼泪,自愿去受死。
二、鼓藏节的时间
后来祭祀长老祈祷祖灵得到允诺,按天干地支历法的十二地支每年举办一次小祭,每隔12年举办一次大祭。小祭就是苗年节,一般用猪做祭品。大祭就是鼓藏节,一般用水牯牛做祭品。苗语苗年就是祭年节,鼓藏节就是祭鼓节的意思。比如雷山鼓藏节一般12年举办一次,每次持续达3年之久。如今举办鼓藏节,有的村寨仍按起鼓年、转鼓年、送〈藏〉鼓年的程序进行,但大部分苗族村寨都已将三年过的程序简化在第三年举行。这些由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种种由简单到复杂又到简单的演变过程,均可以从现在雷山县各苗族村寨举办的鼓藏节中见到。
苗族聚族而居,以血统宗族形成的地域组织“鼓社”为单位维系其生存发展。“鼓”是祖先神灵的象征,所以鼓藏节的仪式活动都以“鼓”为核心来进行。鼓藏节的仪式由鼓社组织的领导“鼓藏头”操办,“鼓藏头”经由群众选举产生。雷山苗族鼓藏节第一年二月申日举办“招龙”仪式。全鼓社男女老幼集中到迎龙场的枫香神树脚,由“鼓藏头”在五彩宝辇下主持“招龙”仪式。第一年的七月寅日举办“醒鼓”仪式。第二年十月卯日举办“迎鼓”仪式。第三年的四月吉日,举办“审牛”仪式。第四年十月丑日,举行杀猪祭鼓仪式,称为“白鼓节”,是“鼓藏节”的结束仪式。
除此之外,苗族鼓藏节的时间还有其他形式,比如从江县苗族在吃牛鼓藏中,其县境内的架盟、团里、二友、滚玉、大塘五乡每七年举行一次;;加瑞、加翁两乡每九年举行一次;孔明、东郎两乡每十二年举行一次。在吃猪鼓藏中,高武、高岑、高腊三寨约一百三十户每三年举行一次;山冈、高吊、准里、岑排、高盆、高手、鸡打、归龚、会里、岑向等十寨约二千户每五年举行一次;奥里、岑界两寨约七百户每七年举行一次;大歹寨约一百户每九年举行一次;加勉、加都、寨坪、加翁四乡不定期举行吃猪鼓藏.何时举行该活动须通过破蛋占卜来确定。各地的鼓藏节重点都是为了祭祀祖先,大体程序大同小异,当然由于历史变迁,有些地方或有不同,我们以月亮山腹地的苗族鼓藏节来介绍下其流程。
三、鼓藏节的流程
鼓藏节在月亮山腹地的苗族同胞里是分姓氏家族过鼓藏节,在一个村或一个寨子里如有姓氏不同,吃鼓藏节的节气、礼仪、时间也不同,如该村或者该寨子里分有龙氏、梁氏、王氏、潘氏、韦氏等多家族时,吃鼓藏节的只是一个姓氏家族,不是众多家族,因为这便是月亮山苗族同胞鼓藏节的历来规律。
月亮山腹地里的苗族鼓藏节共用三年时间来完成,分为6次祭祖仪式,每年举行两次仪式活动。
第一次祭祖活动:(在祭祖堂祭祖—苗语:落纽)
在鼓藏节仪式活动举办前,鼓藏头师们在村里挑选连同自己在内的12名德高望重长老组成一支祭祀队伍进行祭祖,如果该村没有祭祖师,可以到其他村去找祭祖师,因为这是根据用煮熟的鸡蛋去掉内层蛋黄观看来选定的,鼓藏节祭祖活动一切由他们安排。当天,从鼓藏节头家(起源的那一家)起,吹起祭祖芦笙,跳起祭祖舞,抬着祭祖饭、酒、肉等,形成长长的队伍缓缓的向祭祖堂走来。这个祭祖舞除12名祭祖师傅及祭祖队伍外,还需要两到三个年轻美貌的姑娘和两个年近5旬的妈妈参与其中(有些村寨可不用),其中前两个是祭祖念经头长老,剩余的人都着盛装跟着走过来。来到祭祖堂后,祭祖师们在祭祖堂念经、祭祖、吹起芦笙转过五圈,并做好祭祖的各种安排后,把祭祖饭、酒、肉分给在场观看的所有人吃,吃完后,祭祖师就带着队伍回到鼓藏头家进行下一次的祭祖活动安排。本次鼓藏节活动比较简单,因为这是鼓藏节三年活动中的第一次祭祖活动。
第二次祭祖活动:(伐楠木做祭祖鼓、伐杉树做祭祖凳----苗语:多纽、多带)
第二次祭祖活动分三天进行。此次砍楠木制鼓祭祖和做祭祖凳是与前次祭祖的最大不同。祭祀时间选在中午12点进行,由12名祭祖师牵头组合而成的祭祀队伍,披着祭祖面纱,吹起祭祖芦笙,跳起祭祖舞,到离寨子1公里远的地方去砍伐一棵25公分大的杉木做祭祖凳,并将其放到离寨子0.5公里以内的地方存放,待第三次仪式迁回祭祖庙祭祖。第二天同样抬着祭祖饭,披着面纱,吹起祭祖芦笙,跳起祭祖舞,凄凉与惊人的场面和队伍缓缓的向祭祖堂走来,到祭祖堂通过念经旋转5圈后,把祭祖饭、酒、肉分给所有的观众方可回祭祖头家,表示祖先已到场分享祭祖饭,共享祭祖舞。完成此项祭祖活动后,带着芦笙队伍到放祭祖凳的地方把祭祖凳迁回祭祖庙来存放祭祖,此时结束第二天祭祖活动。
第三天,祭祖师和祭祖队伍们又凑响芦笙排着队到离寨子大约1公里甚至更远的地方砍伐鼓藏楠木制祭祖鼓,一同拿到与祭祖凳存放,待下次迁回祭祖庙祭祖。根据当地习俗,存放祭祖鼓的地方一般是不准轻易触碰的,因为那里是先人们的藏身之处,一旦碰倒就预示着不吉利、灾难的到来。月亮山区的苗族鼓藏节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是苗族人生价值观的展现,具有怀念祖先、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勤劳俭朴、富裕安康等意义。
第三次祭祖活动:(迁鼓回祭祖堂,带先人魂到堂祭奠----苗语:拉纽、波步农)
集中所有家族祭祖饭、酒、肉等从祭祖头家出发,形成祭祖队伍向祭祖堂走来,到祭祖堂通过念经旋转5圈做好活动安排后,把祭祖饭、酒、肉分给所有的观众吃完方可回祭祖头家。回到祭祖头家后,这时组织队伍和人员到上次把祭祖鼓存放在离寨子1公里之外的地方把祭祖鼓迁回祭祖堂。祭祖师到存放祭祖鼓的地方时,谁也不能动祭祖鼓,待祭祖师诵2-3分钟的经后,此时才由12名祭祖师中的其中一名把祭祖鼓掀开,放到平地用专门的祭祖绳穿进鼓中央捆好,一头16个人,通过相互挣迁、诵经、吼叫把鼓迁回祭祖堂,到祭祖堂后,把鼓和绳子卷成三圈放到祭祖堂固定好,做成祭祖灵床,待第二天把先人们的灵魂放到灵床上祭祖。
第二天所有这一家族的在世人们把先人们的灵魂从祖坟墓带到祭祖堂的灵床上进行祭奠,祭奠的顺序是按照祖公的年限进行灵床祭奠。所有的祖公都用自家自染而成的青亮布做成衣服背在背上代表着把祖公背回来到祭祖堂进行祭奠,还添加有现代的衣物,衣物越多就代表着这个家族祖公原来是非常富有。祭奠是昼夜不停的进行,从祭祖头家开始祭奠后,就可按家族的顺序进行祭奠了,直到祭奠完成,一般情况下,祭奠时间最少需要3天3夜,家族多的可需到7个昼夜的时间。
据了解,在加勉乡苗族里,鼓藏节祭奠家族有至广西省和贵州省的荔波县邻近村寨,从江县境内的加鸠乡等地区,这是根据当时这个家族的人们由于饥荒或战乱迁居跑出去而落户于外省或邻近村寨而有的。
第四次祭祖活动:(老鼠过鼓---苗语:南龙江)
第四次祭祖活动与第一次活动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此次祭祖仪式品里多了一种祭祖肉-老鼠肉,之所以称为老鼠过鼓-苗语:南龙江。当天,鼓藏头师们组成祭祖队伍,吹奏祭祖芦笙,跳起祭祖舞,抬着祭祖饭、酒、肉到祭祖堂祭祖。通过念经、祭祖、吹起芦笙转五圈并完成各种安排后,把祭祖食分给在场观看的所有人吃尽,此时就可回祭祖头家了。这次鼓藏节祭祖仪式活动比较简单,此次活动是鼓藏节第二年的最后一次仪式。
第五次祭祖活动:(在祭祖堂祭祖---苗语:游牧纽)
第五次、六祭祖仪式活动基本相同。当天,鼓藏头师们组成祭祖队伍,吹奏祭祖芦笙,跳起祭祖舞,抬着祭祖饭、酒、肉到祭祖堂祭祖。通过念经、祭祖、吹起芦笙转五圈并完成各种祭祀活动后,把祭祖食分给在场观看的所有人享用,这时就可回祭祖头家了。不同的是第五、第六次祭祖活动是在第三年吃鼓藏的前三个月举行,此两次活动进行后不久就吃鼓藏了。这是月亮山区苗族同胞鼓藏节三年活动中的最后仪式。
四、鼓藏节的文化内涵
古代鼓藏节的鼓用枫树制成,因用枫树易腐烂,后改用楠木凿就。楠木,黔东南苗语称为dethfabniel(“斗发纽”),直译就是“制鼓树”的意思。苗族相信,历代祖宗的英灵就寄宿在鼓中,所以这鼓一般也叫祖鼓。传统上,苗族村寨般都在寨子附近选择一个山洞来保存祭祀用的这些楠木鼓。这个山洞,就叫藏鼓洞。正规的鼓藏节一般要过三年,第一年引鼓,第二年祭鼓,第三年送鼓。引鼓,就是把鼓从藏鼓洞接到寨中负责主祭的人家,这家的男性主人就叫鼓藏头。
第二年,村寨中同宗族的人全族祭鼓。第三年把祖鼓又送回藏鼓洞,鼓臧节大典才正式结束。鼓藏节一般以宗族为单位进行祭祀,所以“鼓”在苗族中也具有宗族单位的意义。一个鼓就是一个宗族。明清时期,把雷公山一带的苗族称为“九股苗”。“九股苗”,人们一直弄不明白这个名称到底是怎么来的。实际上,“股”是“鼓”的误译,苗族将各个宗族泛称“jexjangdxongsjax”(“九鼓七贾”),由此引申指雷公山一带的苗族。“九股苗”应当是从这个单词误译而来。
从“jexjangdxongsjax(“九鼓七贾”)这个概念中,可见贾(jax)和鼓(jangd)异文同义。同时,贾又有“鼓社”的含义。贾理的本义,就是鼓社祭仪中的祭肉,由礼肉引申到理肉,再抽象为道理之理。杨正文教授就认为,鼓社祭祖中的杀牲仪式和分肉仪式,就是充分表现姻亲关系差序的变量,鼓社祭仪通过对祖先、家族、姻亲关系的确认与强化,使苗族社会关系获得了制度化的统合,使社会获得了有秩序运行。每一次鼓藏节就是家族内重新议榔、强化内部凝聚力的贾理仪式。
可见鼓社与贾理一直紧密关联。这种关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苗族鼓社一直设立负责家族贾理事务的鼓主。除了鼓社大鼓主ghabniel(“嘎纽”)、祭祀鼓主ghabxangs(“嘎相”)等外,一般还专设负责本鼓社贾理事务的专门鼓主。贾理事务鼓主在雷山一些地方叫ghabjax(“嘎贾”),其义为“理根”或“理头”;在剑河部分地区,鼓社中的祭祀鼓主与贾理鼓主合二为一,统由叫ghetyul(“高尤”)的鼓主负责,高尤鼓主通晓理歌理词,主持祭祀活动及调解鼓社内各种纠纷。
另一方面,鼓社及祭仪,一直与贾理调解、议榔定规等贾理仪式紧密相关,也一直是苗族贾理诵唱的核心内容之一。吴德坤、吴德杰《苗族理辞》有专门篇目《制鼓祭祖》,详细描述了祭鼓的起源、仪式以及相关部族的关系。另外的著名贾例篇章《曼朵多》和《希雄》,均以祭鼓活动作为故事背景。如果不理解苗族鼓社制度,就难以真正弄懂这些贾例的内涵。王凤刚的《苗族贾理》,更是专列出《祭鼓篇》作为全书主体结构的一部分,来收录与贾理紧密相关的祭鼓古经。
苗族的议榔定规,开始只在家族宗支内进行。祭鼓仪式往往就是这种议榔定规的延伸。剑河县历史上的DangxGhedDlongsJit(“党果松吉”)议榔就是这样。据史歌载,在一次鼓社活动中,一对恋爱的男女青年(娥姣和金丹)被人们抓了起来,长老们要按照族规对其严惩,因为他们毕竟是同一家支的远房后裔。按说,那时候苗族已经分成很多支系了。一首关于“娥姣和金丹”的歌这样唱到:
那对五十个“方”的男青年,
个个头上插着鸭羽毛。
六十个“柳”的男青年,
个个头上戴着野鸡尾。
五十个“西”的男青年,
个个头上戴着家鸡尾。
Fangs(“方”)、Liux(“柳”)和Dlib(“西”)是苗族支系的名称。因此,反对严惩的人也不少。最后,只得召集周围各寨老来议榔,其结果是解除了过去远房兄妹不能结婚的限制,并且杀了一只白色的水牯牛来祭告祖先,以求祖先的谅解。这次议榔也称白牛会,实际上也是一次鼓藏节。长老们将祭鼓劈为九块,宣布从此不再共鼓祭祖,分成九鼓(即九个宗支)则可互相联姻亲。
各鼓不断迁徙繁衍,后来居住在黔东南各地的苗族,大部分都是这九鼓的后裔。那次议榔,还按照古规栽了榔岩,因此议榔的地方才叫DangxGhedDlongsJit(“党果松吉”),意思就是栽岩议榔的地方。“党果松吉”鼓藏节上的议榔,是苗族鼓藏节文化变迁发展的一次重要事件,它标志着鼓社活动由血缘宗族的内部祭祀,逐渐外化为地缘或拟制性宗族祭祀。历史再往前-步,就是贾理法规从家支宗族内部管理,提升到超血缘的地方性结盟议榔,苗族社会也将不断得到有序化的推动。
苗族鼓藏节是苗族民间一种特有的民风习俗,与其他邻近省、市、县的鼓藏节祭祖祭祀仪式不尽相同。但苗族鼓藏节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是苗族人生价值观的展现,怀念祖先、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勤劳俭朴、富裕安康等是鼓藏节的祷告主题。苗族鼓藏节是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价值。
文字整理自以下文献:
1.余学军《笙鼓枫蝶.鼓藏节的典仪》45页
2.王凤刚《苗族贾理》78页
3.李国章《雷山苗族传统文化》页
4.罗连祥《贵州苗族礼仪文化研究》页
5.中国苗族网王中明《神秘古朴的苗族鼓藏节》
6.贵州民族研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苗族鼓藏节》
部分照片来源于以下网站:
1.新华网贵州频道《贵州榕江:苗寨欢庆鼓藏节》
2.旅游探《比西藏更蓝,比云南更美!它是最后的人间秘境!》
3.太平洋摄影网《西江鼓藏节》
4.橡树摄影网《百节之乡黔东南之二摆贝鼓藏节》
5.贵州百科信息网《雷山十三年一次鼓藏节——世界唯一》
6.贵图片库《苗族鼓藏节》
中国苗族网卢现艺金质收藏作品-榕江摆贝苗族鼓藏节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lizx.com/klsly/10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