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城市精神表述语诠释:
厚德载物知行合一
贵州要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所作为。凯里市提出城市精神表述语“厚德载物,知行合一”,是对这一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
这八个字,既尊重了凯里独特的历史、人文,又为传统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相承接,充分体现了城市精神“植根历史、反映现实、引领未来”的原则,必将为凯里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清者,气也!平者,度也!”
先有清平,后有凯里。
曾经“气度非凡”的清平,历经数百年的历史沧桑,依然焕发出令人心生敬意的文化和精神之大美!
今天,凯里作为国家“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响亮提出“厚德载物,知行合一”。是底气,也是高度。
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优良传统一直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凯里这片土地,并开花结果,可谓“厚德载物”。
历史上,王阳明、李绿园、闻一多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途经凯里,均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作品和讲学影响。
从凯里走出去的,以孙应鳌为代表的明清两代14名进士,大师级学者、现代著名社会活动家张毕来等,为官则清正廉直,锐意改革,政声卓著;辞官归休则淡泊名利,潜心治学,传道乡里,构建了凯里地区可放诸全国的人文群体。
明代清平地区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全国视野的“言官”。其中尤以孙应鳌、王木、孙世祯为代表。王木举荐王阳明、杨一清,时人都佩服其知人善用;孙应鳌谏言立“建文”国号,“举朝皆以为昌言”;孙世祯则上书劝阻皇帝骄奢淫逸,成为官场多年津津乐道之谈资;……
德广于外,孙应鳌成为帝师,师天子;成为国子监祭酒,师天下士。其著述今入藏于美国、日本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陕西、湖北等地区。张毕来则主持全国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编写《新文学史纲》,其著作一度入选为高校教材。
载化于内,今凯里地区民风向学,以及凯里人淳厚好义、包容天下之品性,无不得益于“德”开一方风气之先,且一代代传承。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曾几何时,贵州学界“只知沙滩文化,不识清平文化”。殊不知,“清平文化”早于“沙滩文化”,二者可比肩,亦可并论,均为黔之显学也。
“清平文化”,是以清平(今凯里市炉山镇)为中心,延及凯里(今属大部分)、兴隆(今黄平)、平越(今福泉)、麻哈(今麻江)等周边部分地区的一种地域性文化。它带有鲜明的军屯文化特色,以古驿道为载体,以走向全国各地的士大夫为桥梁,与主流文化碰撞、对话并激发出成就较高的作品,自成一文化体系。
在史学贡献上,孙应鳌为后被清康熙皇帝御赐为“医圣”的万密斋刊行了其第一本医著《痘疹心要》,主持刊行并序《古文关键》、《世史正纲》、《世用錄》、《西玄集》、《丘隅集》等一大批文集;李大晋主持并赞助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刊行了其人生中第一本诗集《红泉逸草》;张毕来出版了印度尼赫鲁的《走向自由·尼赫鲁自传》《监狱·我的第二家庭》、英国乔治·艾略特的《亚当·比德》、苏联穆沙托夫的《小北斗村》等译著。
在学术成就上,孙应鳌碑刻《谕陕官师诸生檄》存于西安碑林,著有《学孔精舍汇稿》、《淮海易读》、《春秋节要》、《左粹题评》、《四书近语》、《律吕分解发明》、《论学会编》、《教秦语录》、《教秦总录》、《教秦绪言》、《雍谕》、《幽心瑶草》、《道林先生粹言》、《庄义要删》、《督学文集》、《归来漫兴》等,均由明清学者刊行于世;张毕来出版了《欧洲文学史简编》、《新文学史纲》第一卷以及《漫说红楼》、《红楼佛影》、《贾府书声》等大量“红学”论著。此外,孙应鳌与国内第一流思想家罗近溪、赵大洲、耿楚侗等齐名,被尊为“理学名儒”,誉满天下。
在文学成就上,孙应鳌《华山诗》、《华山杂咏》等六组文学作品存于西安碑林,首诗歌被收入《黔诗纪略》,93首诗歌被收入《东皋诗存》,有诗集《学孔精舍诗钞》存世,更有诗作被收入《御选明诗》、《明诗综》、《明诗纪事》等全国性诗歌汇编;王木著有《晴溪诗集》、《天然洞集》等;李佑著有《诗文集》四卷;王炯著有《闇斋诗稿》;蒋世魁著有《初志稿》一卷;孙世祯著有《就正诗稿》二卷;王锳著有《王副使诗文集》;周纲著有《南坡集》;王德阔著有《明远集》;王铨著有《二华胜异》、《嫠妇吟》、《归林啸咏集》、《敦睦雅事》、《诗文稿》;张毕来著有《张毕来文选》;……。此外,孙应鳌还与当时文坛巨擘王世贞、吴国伦等人均有诗文唱酬交往。
与“清平文化”息息相关,作为“清平文化”次文化圈,兴隆(今黄平)、平越(今福泉)、麻哈(今麻江)等地的部分地区,亦涌现了一批卓越的学者、作家、诗人。譬如,凯里的任必达,兴隆的周瑛、王耘,平越的黄绂,麻哈的艾茂、夏同龢等等。
“清平文化”,起于明中叶,盛于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衰于清,落于民国,回响至今。在近五百年间,涌现了上百位学者、作家、诗人,他们互结姻娅,互为师友,刊行著述,交错酬唱,产生了大量的著述,形成了独特的“线”状文化带。
新时代需要文化自信,新时代呼唤优秀传统文化。
六百多年来,凯里市是贵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策源地和贵州人文精神领域无法逾越的一座高峰。早在明代,凯里地区诞生的“清平王学”,使清平(凯里市的前身,以今炉山镇为中心)成为贵州五大“王学重镇”之一。
而“清平王学”的代表人物孙应鳌,是“王学”的集大成者,其以哲学、教育、文学等领域的杰出成就,在继承阳明学说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仁为本”,并自成一思想理论体系,奠定了凯里(清平)在“王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清平王学”的提出并最终与阳明学说接轨,进而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在贵州是极为少见的。即便放诸全国,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延及近现代,凯里市在战争年代成为革命老区,在上个世纪中后期成为“三线建设”的重镇,在当代文旅大潮中又成为民族文化的集散地。这座城市在开放兼容中,外化于行,物化为力,书写了历史应有的担当,践行了时代赋予的使命。
一座城市的积淀和内涵,才是这座城市真正的灵魂。
一座城市的“精气神”,融贯在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中。
一个国家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凯里同样需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
凯里,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特别是苗侗自治州首府所在地,既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又有博观约取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各民族长期共处、交融中,在各种文化碰撞、选择中,最终走向了今天的大团结、大繁荣,从而产生了多元而复合、和谐而智慧的城市核心文化精神。
这是数百年“知行合一”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历史的选择。
凯里市在历史和发展进程中,始终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接轨合拍,并催生了层次较高、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传统精神和优秀文化。
这为今天凯里市响亮地提出“厚德载物,知行合一”,进而升华为新时代城市灵魂,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黔东南州科学决策学会姜秀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lizx.com/klsly/8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