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黔东南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发展林下经济,是省委、省政府赋予黔东南的绿色使命,更是黔东南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战略支撑。
梳理时间线,密集的工作调度,可看出州委、州政府发展林下经济的决心——去年8月,召开全州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大会;去年10月,召开全州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推进大会;去年10月、11月,分别对锦屏、剑河、丹寨发展林下经济通报表扬;3月10日,召开全州第一季度林下经济发展推进会议;5月8日,召开全州年第四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场推进会,林下经济是观摩重点。
作为黔东南州府所在地,凯里市如何贯彻?如何布局?
答案很明确:打造两条战略纵深,即“东西线产业示范带”,全力推进林下经济加速发展。
东线产业带——利用三棵树镇格冲沿“二台线”到凯棠镇公路沿线两侧缓坡林带优势,打造“十里林下经济带”;西线产业带——利用下司沿“凯都大道”至宣威、舟溪至南皋公路两侧缓坡林带,两条战线重点布局以铁皮石斛、红果参为主的林下中药材,同步推进林下食用菌、林下鸡产业发展。
仅在东线“重镇”三棵树镇,凯里市就投入了大量“兵力”,形成了较具规模的产业集群。
三棵树镇作为凯里东线主战场,不负重托,领命前行,利用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选择基础好、效益高的食用菌、林下鸡、中药材和养蜂作为主导产业,大规模调减低效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林下经济发展给出了有力答卷:建成规模化示范基地17个,累计实现经济产值万元,惠及农户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
为加快推进农文旅立体化布局,三棵树镇引进了贵州好菇粮、福建闽中食品有限公司和贵州省剑荣有限公司,按照“规模化、品牌化、区域化、产业化”的要求,实施林下特色种植、林下特色养殖、林产品精深加工、森林景观利用“四大工程”,做到长短结合,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并引进配套建设烘干厂为农产品提供深加工和精包装平台,在二台线、巴拉河线引进布局和提升改造采摘园、农家乐16家。
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三棵树镇创新性地成立格冲党建农业产业扶贫园区党工委,在二台沿线各村产业基地成立党支部,分别由龙头企业、合作社致富能人担任党支部书记,成立党支部4个,凝聚党员人,各产业基地党员统一编在园区党工委,组建战斗队,实现基层党组织在技术、信息、市场、资金上引领合作社投入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提质增收。
实现农户技能专业化——这是三棵树镇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关键一招。年以来,格冲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已培训村干、致富带头人和农民学员余人,专家深入林间地头“零距离”指导余人,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和实用技能培训。同时,将园区划分为若干网格,整体移交合作社进行管理运行,并按照居住相邻、产业发展愿望相同的“1+5+N”模式(即1名党员、扶持5名贫困户、带领多名非贫困户抱团发展),组成一个生产专班负责一个网格的基地种植,让园区变成工厂、网格即是车间。
探索贫困户利益联结“积分制”。贫困户围绕务工生产、发展积极性、产业管理、联农带农效应等方面进行量化加分;将等靠要、铺张浪费、好逸恶劳等行为列入扣分项目,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比、学、赶、超的干事热情,形成了多劳多得、勤劳致富、光荣脱贫的良好氛围。
按照“市级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通过项目利益联结,让贫户有“五种收入”,即扶贫资金保底分红收入、项目利润分红收入、产业发展收入、林地流转收入、基地务工收入。
“以格冲片区林下黑木耳基地为例,保底红金按积分高低差异化户均可分红元,土地租金按照每亩每年元流转,务工薪金人均每月元,效益股金预计户均元以上。”三棵树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说。
目前,三棵树镇已建成村级百亩林下经济基地14个,镇级10万羽林下生态土鸡(1千亩)正在建设;凯里东线十里林下经济产业带已完成种植亩,完成林下鸡养殖5万羽、正启动21万羽林下鸡养殖,完成林下药材种植亩、正启动天麻种植0亩,完成林下养蜂箱、正启动新增林下养蜂箱。
初夏时节,凯里东线产业带山峦叠嶂,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建设“基地”、发展“产业带”、落实“百千万”工程……三棵树镇正集各方之力,奋力发展林下经济,让绿色产业遍地开花。
END
州融媒体中心记者潘皇林石登杰
﹏﹏﹏﹏总监制:吴会武监制:龙卫东
编审:杨勇编辑:吴铭莹
(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留LOGO)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lizx.com/klsmj/8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