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进牛场坝,就能够看见一些70年代修建的红砖房,这些将近50年的老房子,给整个牛场坝带来了深深的年代感。说到牛场坝,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万女士满是感慨。
牛场坝住户万女士:我是19岁到这里的,80年到这里的读书。就考取学校,毕业了就在施工队这里工作。然后就一直和牛场坝紧紧相连,好像一直都没有离开过。就是这么回事儿。原来那里还有一颗大大的皂角树。后来是改进了以后。又打路又整这些,那里的房子就迁走了,就给安排了地方,迁走了那个树子也扛走了,现在的路就比原来宽了很多。牛场坝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各个方面的变化都很大。万女士回忆,原来的牛场坝路面很窄,环境很差,周边的房屋全部都是用泥土来堆砌而成。
牛场坝住户万女士:原来的牛场坝看起来就是很贫穷的样子。房子设施也没有那么好,矮矮的。有的房子看起来像要塌了一样。后面的单位就是高楼。就是三层楼最高的那种。如今的牛场坝在历史岁月中不断发酵沉淀,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牛场坝一眼望去,整洁有序。周边环境超市、菜市场、小吃摊应有尽有。
牛场坝住户万女士:现在这些居民的生活呀,用品啊,买的这些东西。不一定像原来一样说非要走到二商场才能买到东西,现在一出门就可以买得到东西了。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牛场坝的交通好了,卫生环境也比原来好很多了。那么,牛场坝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有着怎样的历史呢?
黔东南州民政局局长朱长林:以前这里是耕牛交易的一个场所,它就说明原来凯里牛场坝这是一个集镇,应该说某种意义上,这里是当时经济的一个中心,有牛的交易就是集贸市场,那就说明商贾还是云集的地方,商贾云集的地方,牛场坝这个地名折射反映出来,自元代开始它就是一个商品交易的集散地。走进牛场坝,这里连通着凯里各处的大街小巷,条条小道四通八达。据了解,早年间牛场坝其实并没有人居住,四处都是人们耕种的田土。因为交通比较便利,牛场坝渐渐变成的了人们聚集专门卖牛卖马的交易市场,牛场坝也因此而得名。
黔东南州民政局局长朱长林:通过发展变迁,牛场坝由一个小的集镇土城,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非常宜居的一个城市区域,就反映出了经济在高速发展,社会在向文明进步。当时的牛场坝作为交通枢纽,有着巨大的人流量,人流量多了。应运而生的就是各种不同风味的小吃店,给匆匆来往的行人一个歇脚的地方。牛场坝也因此有许许多多的店铺,店家都是附近的居民。现如今由于政府的规划,牛场坝慢慢的有了一些新的改变,建起了整齐的棚房,变成了牛场坝小吃一条街。
黔东南州民政局局长朱长林:地名,它承载着历史,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除了具有明确的方位指向,更主要的它承载着历史。它反映了历史变迁和历史严格,所以它具有厚重的文化和地名故事。据了解,在黔东南,跟牛字有关的地名,就有两百多个,牛大场镇,野牛岛村等等。每一方土地都有厚重的历史,每一处地名都有人文的温度,承载着大量的历史记忆,希望每一个地名背后的动人故事都能被人们所熟知,传颂。
来源:百姓0距离凯里市融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lizx.com/klsmj/9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