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报年7月28日,期,A1版)
凯里市大风洞镇杉树林村主要聚居苗、仫佬等民族,海拔米,辖区面积17.32平方公里。森林面积.74公顷,森林覆盖率61.27%。耕地面积亩。杉树林村由原杉树林村、云峰村和黎山村合并而来。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寨,户人。
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当地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扶持下,大力发展晚熟水晶葡萄种植产业,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走上了集约化、规范化、产业化、品牌化之路,形成了“四村一体”的万亩晚熟水晶葡萄产业园区,并进一步带动全镇晚熟葡萄种植面积达到余亩。同时,村里与凯里市农林扶贫工作局、合作社开展了葡萄藤下养鹅、葡萄套种魔芋、葡萄多种套袋、葡萄避雨栽培等试验项目。凯里“黔原云珠”万亩晚熟水晶葡萄园区被列为贵州省“个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之一。年1月,以凯里市大风洞镇杉树林村为核心区的“凯里水晶葡萄”获得国家农业部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杉树林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在年形成“党支部+合作社+电商+农户”的产销模式,成为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产业。
水晶葡萄
年,20岁的韩泽峰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凯里市大风洞镇云峰村(因行政区划重新规划,云峰村、杉树林村、黎山村合并成现杉树林村),看到村里的父老乡亲面对贫困,束手无策。韩泽峰心里很不是滋味。
年,韩泽峰在原凯里市炉山农场内,将葡萄引种到云峰村。刚开始时,乡亲们没有太在意他的举动。韩泽峰的行为就像在自家房前屋后种一两颗果树一样普通。执着、不认输的韩泽峰,一直在坚持移栽、剪枝、套袋。直到年,左邻右舍在他的影响下,云峰村逐渐形成了七八亩规模的葡萄种植基地。
杉树林村支部书记金建告诉记者,原云峰村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山多耕地少。传统农作物连家庭自给都不够,村里人经常在凯里市周边及省外做工,赚钱补贴家用,日子过得紧巴巴。
随着韩泽峰葡萄种植的成功,村里的乡亲也参与到葡萄种植中来,不会技术的,韩泽峰去教。一家帮一家,原云峰村的葡萄种植逐渐走上规模。
年,原云峰村的葡萄种植达到69亩。
记者采访发现,原云峰村的葡萄种植并没有人去刻意宣传和劝说,而是一家看着一家种植成功,自发开始种植水晶葡萄。
带头致富人韩泽峰在修剪葡萄枝
水晶葡萄成“致富果”
6月31日,记者在杉树林村采访时,正巧遇到村民王伦平和丈夫吴绕军在葡萄基地里修剪葡萄枝。他们与记者聊起了往事。
吴绕军一家5口人,家中只有妻子王伦平一个劳动力,是杉树林村建档立卡的党员贫困户。吴绕军因常年生病干不了重活,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婆婆70多岁了,家里的一切重担都压到母亲这个柔弱妇女的肩膀上。家里基本上靠在十年前就种植的3亩葡萄为生,有些年,遇到收成好点,价格也不错,卖葡萄收入基本够供孩子上学开销。
王伦平种葡萄很多年了,一谈起葡萄,她总是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她说:“葡萄受天气影响很大,在开花的时候下雪雹子就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在挂果要成熟时一直下雨的话,葡萄容易烂掉和裂开,光照不足就不够甜。”
葡萄生长过程中不但受天气影响大,葡萄成熟后如不及时卖掉,也会降低产值,葡萄多了还会滞销跌价。虽然王伦平种植葡萄多年,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种种顾虑,让贫穷的王伦平不敢轻易扩大种植规模。
年以来,随着电商销售的兴起,王伦平家葡萄经济收入比往年增加了不少。
咬咬牙,年王伦平把种植面积扩大到10多亩,由于管理好,葡萄长得颗粒大、色泽明亮,同时,通过电商平台畅销重庆、湖南等外地,许多客商络绎不绝地来到村里收购,整车批发价格每斤1.8元,就是这一年,王伦平家葡萄收入3.5万元,她家一下子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像王伦平家的案例,在杉树林村还有很多。村两委的班子成员均种植有水晶葡萄。现在的杉树林村水晶葡萄亩产量平均达到斤以上,按照市场批发价2元一斤算,每亩可收益元。水晶葡萄产业的形成,也让杉树林村荒山变金山。
记者采访葡萄种植户吴绕军
万少数民族资金
助力产业发展
站在杉树林村葡萄种植基地的观景台,亩水晶葡萄尽收眼底。绿油油的葡萄架下面,那是村里一年的期待。
大风洞镇人大主席顾小龙介绍,原云峰村有着海拔高、无霜期长的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村民除保留传统种植、养殖外,还大力发展晚熟水晶葡萄种植产业,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走上了集约化、规范化、产业化、品牌化之路,形成了“四村一体”的万亩晚熟水晶葡萄产业园区,并进一步带动全镇晚熟葡萄种植面积达到余亩。近年来,大风洞镇紧紧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为工作抓手,积极争取各项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至年以来,原云峰村获得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水晶葡萄分检点建设4个,总投资约万元;水晶葡萄生产便道开挖及硬化建设3条,总投资约万元。
“你看,东面的产业路都是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硬化的。”顺着顾小龙的手势,东面的山上露出小半截硬化路。
万亩水晶葡萄基地
一旁的杉树林村支部书记金建接话说:“那边我们叫高坡,距离观景台大约有10多公里。我那边有10多亩的葡萄。以前没有硬化路,要去那边挑一趟包谷,要花半天时间。”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投入,为杉树林村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再回去看葡萄种植带头人韩泽峰,经过近30年的发展,韩泽峰种植的水晶葡萄年经检测获得“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害证”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于年获得“全国名特优农产品证书”。年,他成立了凯里市兴金种植专业合作社,这家合作社已经是黔东南州州级龙头企业,目前种植面积有.3亩。
截至目前,杉树林村种植晚熟水晶葡萄1万亩,并取得了绿色认证。
“葡萄+鹅+魔芋”
实现“一举三得”
近年来,大风洞镇积极探索发展思路,形成了帮扶单位出谋划策,驻村工作组想办法,群策群力为葡萄种植户谋出路的生动发展局面。大风洞镇还与贵州大学联合建成农业生物工程研究院产学研基地,修建2个多立方米的储藏冷库,搭建电商销售平台,从生产、储存到销售一条龙全程服务,形成“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电商”的产业发展经营模式。通过党支部协调,合作社运作,有效解决了葡萄生产和销售问题。
大风洞镇党委书记顾凯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杉树林村目前的主要产业有生猪养殖、林下种养殖、凯里水晶葡萄。依托“凯里水晶葡萄”品牌优势,在杉树林村大力发展“晚熟水晶葡萄”种植和林下经济产业,形成了“葡萄+鹅+魔芋”的林下产业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殖模式。葡萄架下种魔芋、养鸡鹅,使种植户收获葡萄、鸡和鹅,实现“一举三得”,亩产增加了约元,贫困户的腰包鼓了起来。除此之外,大风洞镇在青杠林村、冠英村、都蓬村、平良村、杉树林村大力发展林下生态鸡养殖产业,养殖规模每批羽。着力做实“短平快”产业,让贫困群众能够在短期内实现产业扶贫增收,通过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帮助贫困户稳定增收。年,14个村级合作社已实现盈利分红,共分红元给户贫困户,贫困户得到元至0元不等的分红款,实现贫困户户户有产业,户户有分红。
“凯里水晶葡萄”出山,让以仫佬为主的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寨的杉树林村改变了昔日贫困的面貌。
(本报记者罗元涛潘艳李冰张阳王瑶)
短评
产业扶贫做对头
脱贫致富有奔头
近年来,随着产业革命的整体推进,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规模到大规模,产业扶贫成为改变民族地区贫困的重要推手。
毋庸置疑,对于民族地区来说,产业选择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个区域能否脱贫致富。杉树林村因地制宜找准“凯里水晶葡萄”作为产业发展切入点,将区域劣势变成了优势,其发展的经验值得推广。
产业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了金点子,关键还要政策与资金支持。“凯里水晶葡萄”能形成规模化发展,离不开凯里市大风洞镇党委政府一届又一届的扶持推动,而凯里市民宗局整合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积极投入产业发展,同样发挥了积极作用。
产业发展需要致富带头人,还要有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技术的保障,尤为重要的,是要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凯里水晶葡萄”经过30余年的发展,从无到2万余亩。这其中有很多象韩泽峰一样的致富带头人,也有很多象王伦平一样勇于投身产业发展的群众。只有在致富带头人的带动下,产业发展才能有源源不绝的驱动力;只有激发群众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产业发展才能持续不断;只有做好技术保障,才能有效带动抗风险能力弱的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只有建立良性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从“凯里水晶葡萄”的成功经验来看,产业扶贫关键是要打好政策保障组合拳,既要提供必要资金,也要提供硬核的技术,更要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唯有多措并举夯实保障线,才能为产业扶贫注入发展动力。我们欣喜地看到,现如今,“凯里水晶葡萄”产业已经开始谋划产业链发展,正向着乡村振兴的方向步履铿锵。
(道远)
总策划/编审:曼亭岗
责编:龙翔云
制作:王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lizx.com/klsmj/9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