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旁海镇屯寨村
屯寨村﹙苗语vangltens﹚位于凯里市东北部20公里,距旁海镇政府8公里,平均海拔.5米,全村户人,均为苗族。村寨依山而建,寨体平面落差大于45°,房屋堡坎、交通步道多以红砂石铺砌而成,村中的木质吊脚楼、厢房、粮仓、禾晾、风雨桥、寨门、水辗房等在百年以上枫香树丛中,若隐若现,相得益彰。
历史渊源:据村史考,屯寨之前的苗语称谓为wengdhnaismal(嵡撵马),从字面理解,有建寨始于明清之说,意为水塘和牧马、拴马之地。民国后,改称谓为“大塘”、“大塘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为“大塘村”和“大塘大队”,现为“屯寨村”。
据苗族古歌传唱,从榕江迁到炉山的苗族先民中,有部分迁到“嵡撵马”,他们就是开发屯寨的先民——雷家。据考有关旁证资料:一是全村老人都公认雷家来得最早,“嵡撵马”过去是雷家的地产;二是包括去世和健在的老人们都见证雷家保留最老的几百年的房子;三是据本村雷家老人说,住十来代后,有一支从“嵡撵马”搬到黄平谷陇,而据黄平谷陇雷家寨家谱记载,已有25代人。由此,可推算出屯寨村有近千年历史。
文化特征:屯寨村苗族文化底蕴深厚,以苗族古歌为主骨线,派生出酒歌、飞歌、情歌、嘎百福歌等,曲调多变优美而动听;高排芦笙舞、板凳舞、扫把舞、踩鼓舞等精彩纷呈;民间传说、故事丰富多样;“凯堂式方言区”刺绣“模本”和“绣符”等,别具个性,是不可多得的人文、自然“合成体”。
苗族吊脚木楼等古民居群仍保存较好。据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口述,全村多幢房子中,有80多幢建于清末以前,多幢建于民国以前,建于解放后多幢﹙其中建于改革开放后多幢﹚,整体建筑布局和谐,建筑符号雕刻细微精美,堪称一座苗族建筑文化“艺术库”。
古树、石头文化,囊括生产生活各领域,从农耕到步道,从用品到房屋建筑等,都离不开石头“符号”,成了必需“品”。上千年以上的枫香、檵木和稀有乔木等护寨树,可谓人文和自然遗存,是了解村史的“活化石”。
农历十一月苗年,同时又是开亲节(嫁娶为主);七月中卯日吃新节,吸引凯里、黄平、施秉、镇远、台江等县市约五万余众聚会,甚为热闹;农历正月十五姊妹节,嫁出去女子回娘家,到娘家稻田捞鱼或“偷”烟肉等,集会聚餐,交流感情等。
传统饮食有荤、素、酸三大类。荤类有“秤砣猪肉”、“巴掌猪肉”、“肉禽蛋类稀饭”、“猪泡汤”、“稻草烧狗炖肉锅汤”、“稻草烧家禽肉锅汤”等;素类有“米炖菜”、“白水煮青菜”、“糟辣酸汤”、“面辣粑”、“面辣汤菜”、“酸腌叶菜”、“酸腌叶菜汤”等;酸类有“米酸煮菜汤”、“米酸炖米蔬菜”、“米酸煮肉禽汤”、“米酸煮鱼汤”、“腌肉米面粑”、“腌酸菜煮螺蛳汤”等。
在春秋冬为祖宗举行祭祀,一般以宗族或自然寨为群体,且只能在清明日前举行祭祀活动;农历二月二举行祭桥活动,祈愿求子进门,世代昌盛;祈求古树护寨护家,庇佑平安;不定时举行“洗寨议郎”活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lizx.com/klsxc/1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