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妙妙陈欢欣
不知从何时开始,“纱帐梦幻”的西式婚礼取代“凤冠霞帔”的中式婚礼,成为了当下年轻人的主流。传统婚礼中的那种种繁文缛节也似乎和我们渐行渐远,然而,一个地方的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变迁之下,才让人们更加清楚的看清了其中的深意。在下司古镇那些经过时间洗礼仍然保存下来的婚俗中诸多令人感动的瞬间便是最好的证明。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媒正娶,是下司婚俗的基调。前前后后整个婚礼过程中,一般会有诸如托媒、相亲、察人家、开礼单、下定、送日子单、迎娶、辞堂、上轿、过门、拜堂、入洞房等这样的环节。这里展示的是一组婚俗表演。
娶亲又称迎亲,苗语称“崽抓”。迎亲队伍有媒人、行媒、押礼、新郎,伴郎,芦笙师,背礼者等组成,人数九至十五人组成。原则是去时单数,回来时加上新娘为双数,讨万事成双吉利。娶亲队伍在临走前,总管在堂屋中安好桌子,酒杯斟满酒,将娶亲人员一一请来,举行出发仪式。
总管代表家长给每人敬上双杯酒,感谢众亲友帮忙,明确分工,要求去女方家作客要文明礼貌,虚心接受女方家的安排接待,遵礼守节。同时交给行媒一个事先准备好的装有一雌一雄鸡崽的画眉笼,交给押礼一把雨伞。娶亲队伍挑着礼品和给新娘备办的衣物出发,一路笙歌不断。
当新娘还在打扮时,伴娘伴郎和现场观众即兴来了一组小插曲,看,像不像电影中的(唐伯虎点秋香)?
这小这小伙子今天艳福不错,被八面玲珑的媒婆一眼相中了。
这小红盖头下娇滴滴的美女让小伙子无法挑选。
这小媒婆你直接掀开盖头挑选,这是作弊了吧,嘿嘿。
这小看中我们下司妹子,得要有好酒量。
这小伴娘伴郎演出欢快喜庆的舞蹈。
俗话说,五里不同村,十里不同俗。在下司各个地方的婚俗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些习俗大大简化了,或有了替代,但总体上还是保留了许多鲜明、动人的细节。
比如一方特色的哭嫁,让我们仿佛穿越时光看到了古时质朴的亲情。女儿在出嫁当天,母女以当地方言哭唱的方式,互相叮嘱与祝福。母亲教女儿今后要好好孝顺公婆丈夫,旺夫旺家;女儿祝福父母多保重身体,会常回娘家探望。
听老人们说在接亲的路上,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子要由哥哥或者是叔叔背上花轿,并且脚不能沾地,还有一般新郎接亲都会带上自己的妹妹,负责给新娘撑伞,而新娘手中会拿着铜镜、铜剪、铜尺这样的信物,据说是可以带来吉利。
结婚的时候,婚房的墙上,窗子上、家具上都会贴上红红的喜字。下司,不大的地方“喜”字的剪法却各异,但不管怎么剪,每一个“喜”字代表的都是人们对于美好婚姻的深深祝福!
(年第帖)总期帖
广而告之
郑重声明:本文章来源于凯里市文联中科让您告别白癜风秀健康复方木尼孜其颗粒作用是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lizx.com/klsxc/1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