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凯里市 >> 凯里市旅游 >> 正文 >> 正文

知道凯里苗族侗族,可是你了解凯里汉族

来源:凯里市 时间:2018-8-24
一汉族的历史渊源汉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也是老大哥。现在我们先来说说汉族的历史渊源。      汉族以前被称为“华夏”族,战国时代秦国设汉中郡(距今已有多年),汉中由此而得名,为后来秦统一后的天下三十六郡之一。楚汉战争时刘邦被封为汉中王,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汉军”,驻扎在汉中后刘邦率汉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首先占据关中,进而统一天下,定国号为“汉”。强盛的汉帝国为反击匈奴入侵,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的,惨烈的战争,强悍的汉军铁骑大规模追击匈奴,深入大漠腹地数千里,甚至翻越了葱岭,使当时非常强大的匈奴屡次遭受重大打击,最后灰飞烟灭,极少数残余远遁欧洲,致使“漠南无王廷”。当时各国震动,谈汉色变。由于空前强大的汉军在西域,中亚各地演绎了一百多年不败的神话,使汉军、汉人威名远播域外,“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强大的汉帝国用铁和血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使其子民在异族面前,可以自豪地大声说“我是汉人!!!”从此以后,无论中原华夏后裔怎么改朝换代,人们都称其子民为汉人,这就是汉民族的来历。二凯里汉族从哪里来凯里,在元朝以前,可以说是只有少数的少数民族。那么,凯里的汉族又从哪里来的呢?      凯里的汉族自称“客家”,苗族称其为“丢”,用汉话也称汉族为“客家”,表示对汉族的尊重,同时也有“先入为主,后来为客”的意思。汉族在凯里来说,算是“少数民族”了,因为就是到了年它也仅占凯里总人口的21.77%。      元至元年(~),浙江慈溪县金氏入黔。明洪武初年(),江西司氏随军征调凯里,定(分)居清平、白腊、万潮。其后,山东寿光县石氏带兵入黔,世袭总兵,明末定居清平、石家坪,清初分居虎庄,瓦窑,挂丁大营、排乐台石、湾水鱼良,住鱼良的融入苗族。江南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县)顾成领兵入黔,其后裔清同治年间先后任香炉山千户所指挥,分居虎庄、凯里、鸭塘、开怀、凯棠等处,除住开怀、凯棠的融入苗族外,其余沿汉族。徐氏自江苏江宁入黔分居盐井、洪水塘、万潮、舟溪,其中舟溪支部分融入苗族,其余沿汉族。浙江绍兴孙氏被授三江(今格河三江)百户,屯田世袭,就地定居。炉山张氏于明初自江苏随军入黔,定居清平,其后裔多融入苗族。包拯后裔山西上党支辗转由渝(重庆)于明末入黔,定居大风洞冠英村,已有年,共16世。丁氏自右江(江西)入黔分居清平、石家坪。江苏孙氏自南京神策调龙里卫总旗,后住清平。浙江王氏带兵入黔,后定居香炉山塘房,分居舟溪凯里。明嘉靖年间,浙江绍兴府陈氏带兵入黔,后驻守香炉山,定居清平,分居大坝、大堡、新庄、芭茅冲、舟溪、凯里。庐江郡向氏辗转贵州谋生,清末定居龙场,后迁大山林,再迁凯里城。      清康熙年间,福建龙溪县(今龙海县)蔡丘村吴氏经商入黔,后定居万潮。清雍正年间,江西永丰县王氏定居乐土堡(今平乐)。湖北襄阳县余氏随军入黔,定居舟溪。江西丰城县蒋氏南征入黔,其后裔蒋亮九定居清平,分居平路河、大塘、团坡、凯里、翁牙。江西唐氏南征入黔,定居洛邦,后居尝郎屯上。同期,清政府实施改土归流,安屯设堡,大批汉族军户入境定居。乾隆元年()四月,设怀远堡(旁海大堡),屯军户50户;乐土堡(今排乐),屯军80户;悦来堡(今开怀悦来堡),屯军户;乐郊堡(今三棵树镇怀恩堡村平寨),屯军94户;惠泽堡(今挂丁惠泽堡),屯军46户;济川堡(今挂丁),屯军60户;永宁堡(今地午),屯军80户;乐登堡(今龙场),屯军60户;怀恩堡(今三棵树镇怀恩堡),屯军70户;乐安堡(今湾水镇乐安),屯军70户;临江堡(今旁海),屯军户,共计户。咸丰、同治年间苗族起义失败后,恢复和增设屯堡。恢复乐土(排乐)、乐郊(平寨)、千箱(舟溪)等堡,增设中华堡、上堡、下堡、桥头堡、中所堡、后所堡、上五堡、下五堡、平良堡、三江堡、长孟堡、拔茅堡、余家寨堡、淑里堡、高山堡、落仲堡等共计25处,屯军共余户,现住各屯堡的汉族多数为其后裔。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全国各地大批干部职工先后迁入,多数为汉族。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市汉族人口有人,分布于个自然村,其中聚居19个,杂居个。凯里城区人,占境内汉族总数的74.18%;分布于各乡镇仅人,占25.82%。年,全市汉族总人口人,占总人口的21.77%。三凯里汉族的家庭婚姻习俗汉族受儒家思想影响较长,因而承袭下来的家庭及婚姻习俗较少数民族更带有儒家习惯。(一)家庭。凯里的汉族家庭,普遍为三代同堂,即父母、自身(含妻)及子女。民国以前,沿袭封建父系家长负责制。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男尊女卑的传统封建观念被破除,家中的财产由父母共同执掌,并承担侍奉老人和抚育子女的义务。四代同居的则很少。在一个家庭中兄弟多而且长兄成家立业后,可分居自食其力,父母可分给兄弟同等的房屋或财产,予以资助,依次为其余的兄弟。满兄弟成家以后,父母则随其定居直至老死。家庭成员一律平等,男子享有继承权,姑娘出嫁父母负责嫁妆品,算是不同意义上家庭财产的一部分。家庭和睦,有敬有爱,世代相传。汉族的家族由同宗直系血缘亲族组成。亲疏以五服为标准,五服(五代)之外,统视为家族的组成部分,但不作内亲相待。五服之外同宗也可以开亲。此外,由于婚姻关系的连带,异性开亲也可作为家族一个组成的部分。汉族称谓十分讲究字派(字辈)关系,同宗家族的称谓,有的字派可多达五、六十辈。字派确定长幼之分,又是宗祖家族的追溯标志,年纪小而派高者,也得按辈分称呼。字派用完之后,有的往返按旧字派称呼,有的则改增新字派。现保存的民间族谱在宗祖的溯源时,为不致使宗派混乱,记述多采用世系的办法,而一代按一个世系记述,井井有条,世代不乱。(二)婚姻。民国以前的汉族婚姻,是沿袭封建社会的父母包办制。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很少有婚恋自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男女平等,提倡婚姻自由,父母包办制的婚姻被自由婚姻所代替,妇女获得解放,地位提高,婚姻由自己做主。      旧社会汉族婚姻礼仪繁多,有下定、受聘、送盒、铺床、花轿、退马车、头朝、二朝、三朝、回门、换枕头等程序。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支持举办集体婚礼仪式,若干对新婚夫妇可同时一次举行,节约开支,颇受群众欢迎。在农村,婚礼虽有简化,但尚存一些旧时礼节,如提亲、讨八字、送礼物、陪嫁、接亲、送亲、拜堂等。      改革开放以后,汉族与苗族等少数民族通婚现象很多,多数入乡随俗,按照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结婚嫁女很是普遍。四凯里汉族的生活习俗(一)居住习俗。迁徙至凯里的汉族,居住分散,少数集中在交通比较便利和商品交易发达的场集地区。民国以前,汉族居住的房屋多数为草房,集市地区的木房多数为较富裕的汉族所住。房屋修建依据地形,间数、样式不论。但凯里汉族的住房一般四排三间木房,中间为堂屋,两侧为火堂、宿舍、厨房。富裕人家,院坝两侧建对厅厢房,有的在厢房前建有门楼,堂屋上装天花板,中间悬挂斗篷灯,地面一般为“三合土”,神龛前摆大桌,陈设茶具等物品。大门两侧有窗棂,喜以木料雕成的花卉、飞禽作支架和窗心。大门前一般设附门(么门),厅口上悬挂红灯笼。厢房楼上一般作书斋、客房,楼下一般为厨房、厕所、畜圈。汉族商品意识较强,因此,居住场镇、街道人家,房前一般设柜台以开门市、经营商品。(二)饮食习俗。凯里汉族以大米为主食,辅以小麦、玉米、薯类、豆类。年节喜用糯米面作汤圆、面料粑、豆沙粑、油炸粑。喜用糯米浆作泡粑、碗儿糕、香肠、腌肉、血豆腐为年节必备佳肴。坛制仪器繁多,有盐菜、酸辣椒、糟辣椒、酸毛辣果(西红柿)、酸萝卜、酸葱果、酸蕨菜、酸笋子、霉豆腐等。受苗族影响,喜吃酸汤菜。(三)服饰习俗。清代,凯里汉族沿袭中原一带习俗,男留长发,着青或蓝布右衽大襟长衫,或着长衫外罩马褂,下着大裆宽脚抄腰裤,头戴顶缀红珠小帽,或盘发辫于头顶;女装为青蓝布右衽大襟短褂,宽脚抄腰裤。民国时期,男装逐渐改为对襟布纽扣衣,或着中山装、长袍大褂、西装;女装为右衽大襟便装,部分改作旗袍。新中国成立尤其是年以后,男女服饰普遍时装化。(四)丧葬习俗。新中国成立后,提倡改棺葬为火葬,丧事简办,但仍有一些旧的丧葬礼仪在民间保留。凯里汉族主要有守灵、奠祭、入棺、出殡、安葬、复山等,全过程仅三天为限。(五)禁忌习俗。大年初一至初三忌扫地,意为扫地会把财宝“扫走”;忌说不吉利的话;孕妇忌吃红、白喜酒;家有孕妇,男子忌摸棺材;结婚嫁女忌打雷天,意为雷打新婚——“半路夫妻”;安葬老人忌狗、猪天;寨中如有同日两女出嫁,出门抢早时辰等。五凯里汉族的节日社交习俗(一)节日。凯里汉族节日有春节、七月半、中秋节等。春节俗称过年,冬至后准备年料,农历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二十五日杀年猪,二十七日打年粑,二十八、九日清扫屋内外,除夕下午贴年画对联,焚烧秉烛祭祖,合家吃年饭。除夕守夜,彻夜不眠,凌晨放鞭炮迎新年。      大年初一五更起,祭天地,拜祖先。春节期间,轮流请春酒,共度新春。正月初九日开始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唱花灯,各家各户以烟花爆竹迎接,玩至元宵节结束。正月初六至初九,凯里城内朝觐大阁,称“朝山”。二月初二,凯里、炉山等地兴朝庙祭天门土地,称朝庙。      二月初三,凯里、炉山、万潮、旁海朝庙祭文昌神,称朝庙节。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挂社,家家户户祭祖(有家祭和郊祭)。二月初二吃红蛋。      四月初八浴佛节,凯里、旁海、炉山、万潮游庙。      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吃粽粑,同日爬山(凯里爬大阁,炉山爬棋盘山),俗称“游百病”。    六月初六“秧苗土地诞辰”,家家户户晒衣服。六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坐莲台”,爬香炉山朝祭观音庙,称爬山节。      七月十三日过七月半(中元节,鬼节),家家户户烧香化纸,敬奉祖先。      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做月亮粑祭月。      九月初九重阳节,打糍肥,做重阳酒。新中国成立后,朝庙等节日已淡漠。      这些传统节日随着改革开放,不仅不淡化,反而更加重视,过得非常隆重。      (二)拜保爷。凯里汉族“拜保爷”是在其小孩满三岁后,将其拜寄给一家与之相好且“八字”相合之男子作“干儿子”或“干姑娘”,以保佑孩子少灾无祸。征得对方的同意后,带着小孩及一些衣服、鞋袜、糖酒果品到保爷家,保爷置酒相待。席间吩咐小孩吉祥语言,为小孩取一学名或乳名,回赠礼品,拜寄即告完成,从此成为“干亲家”,经常往来。拜寄后,一般保持终身来往,多数甚至沿袭两三代人。有些感情融洽且小孩年龄相当的异姓家庭,父母常在小孩十二、三岁时为其结拜兄弟。结拜之日,亲朋好友及邻里前来祝贺。结拜以后,视如亲兄弟,经常往来。      (三)打老庚。凯里汉族有“打老庚即联庚”习俗。出生年月日相同且性情融洽之同性别的孩子,来往关系好的父母,经常为其打老庚。老庚交上后,视为亲兄弟或姐妹。出生时辰早的称为长,晚的视为幼,终身往来,甚至世代相好。此习俗在凯里市非常普遍,长盛不衰。

(来源:凯里都市文/杨金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







































江西治疗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用什么药膏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lizx.com/klsly/4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