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是以若干具体而微的历史事件发轫的。其中年12月18日的恢复高考,即是这些历史事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桩。能赶上年的高考进入大学校门,是我一生中的幸事,至此我的人生从此拐了一道弯。
年1月11日
贵州省文教办决定,在凯里师范学校校址上举办贵阳师范学院凯里大专班,纳入当年全国高校统一招生。我们这一代知青,拍打掉身上的尘土,昂首阔步踏进了神秘的大学校园。
年
年2月进校,4月教育部批准设立黔东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当时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平方米的礼堂用马席隔成单间作为男生宿舍。教师缺乏就从全州各中学抽调。李逢甫老师三代同堂挤在一间大教室里,在室外用三个石头支锅做饭;许世仁老师刚落实政策到师专执教,户口粮食还没办好,只得瓜菜代。中文七七级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最大的30岁,最小的18岁。“月被云遮重露彩,花遭霜打又逢春”。我们饥肠辘辘拼命地吮吸着知识的乳汁。有的同学借得一本世界名著,大家争相传阅,白天排不上,则借助路灯昏黄的灯光夜读。“文革”十年大家零星读过一些文学作品,从没听过老师对作品进行理论分析,因此,淳泗逵老师的《文艺理论》课特别受欢迎。他上课时鸦雀无声,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下课十分钟都在对笔记。经淳泗逵老师提议,我在班上组织了一个文学评论小组,我任组长,由我执笔的文学评论《把〈侗家人〉从冤狱中解放出来》发表在《边疆文艺》年第四期。淳泗逵老师同系里诸先生谈论这篇文章的欣喜眼神至今还记忆犹新。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原校址正大门年
年11月毕业,我留校执教。大学老师令人羡慕,但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徒有虚名,腹中空空。那时我常用毛主席用过的一副对子来警示自己: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其实不只青年教师有危机感,老教师长期执教中学,对大学所要求的科研能力,他们也显得捉襟见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才采取了请进来与送出去的办法对教师进行培训。
学校先后从北京、武汉、贵阳等地高校聘请一批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郑国铨副教授把我们中文系文艺理论小组作为帮扶点。可惜那时我们水平太差,找不到科研的方向和路径。记得他曾写信说,你们可以进行孙应鳌研究,也可以进行孙应鳌研究之研究。现在看来是多么普通的选题,但那时大家居然听不懂。
我曾两次到武汉大学进修。第一次是年2月至年元月,系普通进修。第二次是年9月至年7月,读武汉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助教进修班。当时人才匮乏,各高校师资都需要培训,教育部委托重点大学开办助教班,修硕士研究生课程,须考试入学。我有幸考入这个班成了幸运儿。
在武汉大学两年,特别是最后一年,开阔了眼界,拓展了理论思维的空间,明确了学术研究的方向:在文艺学与民族学之间找准一个契合点,即站在文艺学的高度对苗族原生态文化进行审视。年以后我的科研变得顺风顺水,先后在《中央民族学院学报》《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贵州民族研究》《民族文学》《民族艺术》《读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有十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全文复印;公开出版了《中国苗族巫术透视》《中国苗族诗学》《苗族文化与屈赋》《苗族牛崇拜文化论》《黔东南苗族历史文化研究》等13部学术论著。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原校址文科楼
年
年是令人欣慰的一年。那年我破格晋升为教授,实现了我人生的华丽转身,同时也结束了黔东南民族师专没有正教授的历史。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原校址中心花园一角
年
年3月我开始担任师专副校长,主要分管后勤和新校区建设。年2月18日,时任州长刘晓凯率开发区领导和师专领导班子成员踏勘翁义的那片土地,主持新址确定会议。他反复强调要确保凯里学院用地50-年不落后。新校区的设计理念是:吸纳苗侗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追求高校的科学发展精神,依山就势,永续利用。凯里学院校园规划吸纳了苗族古歌《枫木歌》的文化元素。《枫木歌》是早期人类追溯万物由来的一种朴素见解,也折射着人类社会早期现实生活的影子。枫树生蝴蝶,蝴蝶生十二个蛋,由一只名叫鹡宇的鸟来孵,才生出了人类及其它动物。凯里学院的六幢教学楼,每幢教学楼有两个椭圆形教室,就是十二个蛋,图书馆就是蝴蝶妈妈。
年
年农历五月初十新校区破土。初夏时节,翁义的秧苗刚刚返青,红苕藤蔓东牵西串铺满山坡。当时我们为此地即将崛起一座大学城兴奋不已。年2月14日,黔东南师专蝶变为凯里学院。自此,黔东南的高等教育走上了快车道。年师专教职工仅60人,校园占地面积亩,在校生人,图书室藏书册,且大多是“红色”复本;如今凯里学院校园占地面积亩,教职工人数,在校学生10,图书馆藏书纸质本万册、电子文本94万种。年正教授只有1个,现有正教授人、博士人。凯里学院硬件设施、师资水平和科研成果,在全省排名都是靠前的。走进凯里学院校园,高楼林立,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成为全国学子追慕的地方。
四十年沧海桑田,国家、时代与个人的命运在这四十年中紧密交叠,相互印证。我有幸见证了黔东南师专四十年巨变,在师专四十年巨变中,我和我的同事们也出过力流过汗,尽了微薄之力,颇感欣慰。
作者:罗义群
来源:黔东南微报
责编:吴秋香
编审:颜念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lizx.com/klsly/6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