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凯里市 >> 凯里市学校 >> 正文 >> 正文

让世界听见侗族大歌的天籁之音对话贵州

来源:凯里市 时间:2017-11-5
贵州新生代最美女性系列访谈

《贵州民族报》年9月8日A4版

访谈背景

在侗寨,有一句“饭养身,歌养心”的俗语,侗家人没有歌,就等于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生的气息。杨春念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热爱歌、热爱音乐的族群。为侗歌而生的她,大学毕业后从年到年,整整十年的时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侗歌的传承和传播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十年的努力成就了她最初的梦想。杨春念说,下一个十年依旧会为侗族音乐的创新和发展做最大的努力,因为梦想一直都在,侗族音乐的传承,她永远在路上。

“十年磨一剑”,出版《侗族单声歌》填补了民族音乐界

对侗族单声歌研究的不足

刘学文:侗族有三大宝--鼓楼,大歌、风雨桥。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此可见侗族大歌在国际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你是目前侗族女歌手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人形容你的歌声非常纯净,是真正来自大山深处的“天籁之音”。在贵州,民族歌手不少,而能动笔写书的就是凤毛麟角了,听说你写了一本《侗族单声歌》,出版后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有专家认为,这本书填补了民族音乐界对侗族单声歌研究的不足,使濒临灭绝的侗族单声歌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它既是侗族民歌的一本工具书,也为音乐专家们提供了研究侗歌的资料和借鉴。

杨春念:从年至年,在长达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我一边演出,一边学歌,一边走访了榕江、黎平、从江、锦屏、天柱、镇远等县份的侗族村寨。

年8月我出版了《侗族单声歌》,在这本书中,采集的地点遍布方言区具有代表性的侗寨,精选了具有代表性的侗族单声歌音乐,含14个歌种、首歌曲,用简谱记录曲调,用侗汉两种文字译配歌词。这其中,从有伴奏的琵琶歌、牛腿琴歌、笛子歌,到无伴奏的儿歌、酒歌、山歌、拦路歌、伴嫁歌、劳动歌。这些风格各异的侗族单声歌,可以让人们充分感受到我们侗族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文化传承的方方面面。

刘学文:十年磨一剑。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大的经历、耗费如此长的时间去完成《侗族单声歌》这本书?

杨春念:歌是侗家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自己歌唱事业发展的这些年让我深切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巨大魅力。但与此同时,我也认识到侗歌特别是侗族单声歌后继乏人的现实,于是内心不由自主的就有了一种想要抢救保护自己民族文化的责任感。我们侗族音乐丰富多样,不同地域的语言、唱法、曲调都不太一样,加之侗族单声部的歌曲多为一个人在传唱,相对侗族大歌而言更容易失传。即使侗歌有着全民皆歌的先天优势,但唱侗歌的中坚力量——年轻人都在外出打工,慢慢地留在侗寨里唱侗歌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侗歌的传承也有断代的危险。

不能让祖先的声音在我们这一代消失了。于是从年起,我就有了对本民族歌曲进行整理挖掘的想法,尤其是想对侗族琵琶歌、牛腿琴歌等单声部侗歌的整理。我制定了严格的计划,利用演出的机会,或空暇时间专程采访,去搜集侗族单声歌,足迹遍及榕江、黎平、从江、锦屏等县侗族村寨,去拜访当地有名的歌师、歌手,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田野采集上,走村串寨,与他们交流,聆听演唱,并详细记录,反复聆听录音整理。历时9年整理,最后搜集整理侗歌首,逐步形成了《侗族单声歌》一书。

侗族大歌传承和发展如今有了更多的形式,从台下走到台上,从民间走进学校,从乡村走进城市,从单一走向多样,走得更灿烂

刘学文:你的《侗族单声歌》一书的出版,以及同样来自侗族的青年女导演欧丑丑拍摄的电影《侗族大歌》,均在社会上引起广泛







































北京市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白癜风的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lizx.com/klsxx/1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