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枝下,缀着一串惊喜。
《路边野餐》就是在中国电影的藤枝下,出现的那串惊喜。
第52届金马奖给出的理由是:
《路边野餐》富有极具创意且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呈现和诗意表达,与当下失序的生活和时代声气相通,意在弦外、充满哲理。
认真端详,仔细窥探,此评价不是没有道理。
▌别有味道的路边野餐
从把报幕嵌入电影剧情中的旁白,到看似琐碎平常人物台词,《路边野餐》始终采用当地贵州方言呈现。让影片保留一份神秘与独特血液,尽管这对市场影响会产生一定约束。
随着贵州方言的先入为主,一段少为人知的往事,也在男主乡镇医生陈升的脑际慢慢浮现。
年轻时,陈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雅痞子”。古惑仔+诗人双重身份,对陈升而言是成立的。义字当头,诗情享受。
浪漫感性的陈升,得知大哥花和尚的儿子惨遭杀害(剁手指+活埋),义愤填膺,义无反顾,带头为其复仇。
然后,陈升被判入狱。9年后,刑满出狱,突然物是人非。妻子病逝,母亲故去,唯有同母异父的弟弟老歪留在陈升出狱后的视线里。
老歪却向来与陈升不和,不仅是因为母亲生前把房子只留给陈升,更因为老歪从没把陈升当做亲兄的强烈疏离感。
陈升自小就被母亲留在镇远。尔后母亲改嫁至凯里,有了脾气阴郁的老歪。母亲深知两个儿子的脾性,遂将家庭的担子交付陈升。而出狱后的陈升,也完全遵照了母亲的遗嘱,归于凯里,在一个老医生门下,研学医道,做救死扶伤的善事。
另一个让陈升惦念的事,就是照顾小侄子卫卫。老歪混水摸鱼的日子,常常让儿子卫卫食不果腹,学业中断。陈升自出狱后,就一直尽心照料卫卫,尽管与老歪经常一言不合就动手。
此时,影片的主线脉络开始浮出水面。老歪暂将卫卫交给曾经的老大现在的钟表匠花和尚,由他带着卫卫远赴镇远玩几天。陈升四处不见卫卫身影,猜想定是老歪为财变卖了儿子。情急下,承诺用祖屋的房契交换卫卫的抚养权。这样,陈升从老歪口中得知卫卫被带到镇远,随后便开启了从凯里到镇远的魔幻之旅。
这里的魔幻,并非形式上的超乎现实的特技画面,而是人物在回忆与现实之间自由穿行,意识上的变幻与抽离。
凯里去往镇远,途径荡麦(编剧杜撰的一个地名),所有那些意念中的时空,打破了线条与线索,令失意者魂牵梦萦的人与事,在阳光下,青山旁,无缝接入生活的轨迹,都在这里发生了。
陈升带着老医生的嘱托(将一盘磁带与花衬衫交于镇远的老情人)与寻访小侄子的使命,在不断前行着。途中他搭乘了一辆青年驾驶着的摩托,又邂逅了一支流行乐乐队,及至来到荡麦休憩,跟摩的青年在路边吃了一顿野餐(凉粉)。
之后,摩的青年引出裁缝少女,少女又引出女理发师。换上花衬衫的陈升,对女理发师顿生情愫,敞开心扉,并在流行乐队演出舞台上为之献唱一首“小茉莉”。
离开荡麦时,陈升把背袋里的磁带《告别》送给女理发师。这一整个过程,完成了本片最大的看点——42分钟的长镜头。
这是导演在写意形式上一种创新。试图借着光影构图与动静交错的画面,将虚幻与真实,对白与隐喻,欲念与惶然,做出一个完整的交待。
当摩的青年告知陈升自己名叫卫卫时,当陈升搭乘绿皮火车看到“倒时钟”时,维度与时空似乎丢失了应有的标记。一个名叫脑洞的物体,被彻底打开,甚至已经深不见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充满诗意的视觉冲击下,辅以真正的原创诗词,均出自本片导演兼编剧毕赣之手。据报道,这些诗词是毕赣从小到大有感而发的积累,以诗带影,是一种对电影的独特注解,也是一种对往事的赤诚释然。
▌27岁的年轻创作者
出生于年的毕赣,没有光鲜的履历背景,反而经历了有点屌丝草根的过往。
学编导专业的毕赣,并没有像同学一样毕业后去电视台上班,而是拿着家里给的1万块钱,跟朋友开了一家婚庆公司,专门从事婚礼短片拍摄业务。
一年后,婚庆公司倒闭,原因是毕赣压根就没把心思放在业务上,而是整天闭门搞剧本创作。所幸的是,毕赣创作的短片《金刚经》赢得了香港ifva电影节特别表扬奖,让24岁的毕赣在电影界崭露头角。
为了糊口,得奖后的毕赣依然需要接拍婚礼的活儿。老板听闻毕赣获奖一事,在早餐桌上喊道:“服务员,给他加个蛋,他拍电影拿奖了!”
毕赣侧目而视,心里嘀咕道:“凭什么我拿奖了,你要给我加个蛋?拿奖难道就等同于加个蛋?”毕赣猛抽了一口香烟,不理解,不解释。
再到后来,毕赣就创作出了眼下我们看到的这部《路边野餐》。毕赣说这部剧原名叫《惶然录》,来源于自己喜好的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的同名诗集。后来因发行商觉得这片名太阴郁,遂换成了打算给下一部电影命名的《路边野餐》。这也是毕赣喜欢的来自于苏联的斯特鲁伽茨基兄弟创作的同名科幻小说,后由导演塔可夫斯基拍成电影《潜行者》。毕赣说他看的第一部艺术电影就是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
在正式开拍前,毕赣只筹到2万元的启动资金。整部《路边野餐》是在边拍边凑钱的节奏中完成的,先后用了只有20万元的成本。
剧中所有演员,均为毕赣的亲朋好友。饰演男主角陈升的是毕赣的小姑父陈永忠,饰演小卫卫的孩子是毕赣同母异父的弟弟,饰演裁缝少女洋洋,也剧中唯一的专业演员郭月,是毕赣零片酬请来的好友。
就是这样一部靠“节衣缩食”,东拼西凑的电影,赢得了一连串的国际电影奖项,也在电影院里收获了多万的票房。更重要的是,它刷新了我们对中国文艺电影的认知,让我们在一个年仅27岁的电影创作人的作品中,看到了杨德昌的超现实,侯孝贤的隐喻,以及那令人叹为观止的42分钟长镜头。
名利双收的毕赣,并没有沉浸在硕果中,塑造有范儿的生活。结束一切路演活动之后,马不停蹄地回到贵州,继续投入到下一部剧本创作中。
“文艺不是我的生活方式,私底下我是个爱喝酒、爱炸金花的普通青年。时代对你的定义,对于个人来说,没有什么意义。那些令我一头雾水的生活,保持着我的节奏。”毕赣如是说道。
▌内容取胜的口碑营销
《路边野餐》是一部纯靠内容形成口碑营销的小众电影。
基于内容质量的优势,《路边野餐》的营销团队尽可能放大影片的优势与差异点,即口碑与42分钟长镜头。
口碑方面,《路边野餐》与豆瓣进行深度合作,笼络住核心影迷群体(文艺青年),大家口口相传,试图在豆瓣平台上形成一股病毒传播。
况且,在上映前,电影本身已经在海内外获得了诸多奖项,这本身就是一种口碑资本或品牌背书。
当然,新媒体传播也是《路边野餐》重要的营销方式。与影片严肃的风格不同的是,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大多还是采用了网络逗比风格。比如在官方微博上恶搞“北京瘫”,以及通过影片中的经典音乐与观众互动等。
营销团队表示,接地气的东西应该更适合在新媒体平台传播,如果上来就拽诗词,对于没看过影片的观众,肯定是一头雾水不明就里。电影虽然很艺术,但营销就得直白通俗,易传播。
就连创作这部文艺电影的毕赣,也在电影宣传期,做营销活动时,把逗比风趣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奉献了出来。或许也跟本片无明星参演的原因有关,作为导演兼编剧的毕赣,四处路演,俨然成为文艺青年追捧的KOL。而毕赣,也不介意化身“段子手”,一场场为大家表演“单口相声”。
在线下,《路边野餐》也做了跨界营销方面的活动。如在摩登天空生活馆里,结合音乐节,展示电影相关海报与其它物料,吸引了很多本来是看音乐节的潜在受众。因为喜欢音乐节的文艺青年很肯能也对文艺电影感兴趣。这是对用户的深刻洞察,也是一个营销人所应该具备的营销思维。
●●●
周愔ZHOUYIN
?自媒体人,曾任财讯传媒《成功营销》杂志人物刊副主任;?善于在互联网、科技、娱乐的大杂烩里,为您熬制一碗营销良药;?长按右侧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个最好著名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lizx.com/klsxx/1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