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凯里市 >> 凯里市学校 >> 正文 >> 正文

教师节专题语言学教授王贵生说本地方

来源:凯里市 时间:2018-8-22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句古语既道出了从古至今师者对知识传承的重要性,更是把“学”和“师”紧密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教学相长”仍然是广大教师们理想的教学状态,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样一位“学在前、教在后”的老教师。

点击下方音频收听

苗歌现场音……

  如果光是听着如此纯熟流畅的黔东南雷山苗歌《春之韵》,你肯定想象不到这竟然是出自一位外地人之口。63岁的王贵生教授每每唱起苗歌,总会让人误以为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苗族老者,这也是他的得意之处。“我比苗子更苗”成为了山东人王贵生自我介绍的惯用语。

  从年在黔东南民族师专(凯里学院前身)任教以来,王贵生就将他的后半生扎根在了黔东南这片土地上,同时也把教学之余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黔东南方言的研究中。如今,王贵生已经出版的学术书籍包括:《黔东南方言与普通话正音》、《黔东南方言志》、《黔东南方言概论》、《黔东南方言地理学研究》等以及三十篇发表论文和十余项科研成果奖项,其中大部和都和黔东南民族语言有关。

【同期声:年我就写出了一本教材,在年获得全国高等院校教学成果省级一等奖。就一下子进入到(方言)这个行当里来了,反正一辈子什么也不做了,干了一辈子方言(工作)。

  说起当初研究黔东南方言初衷,如今已经是凯里学院语言学三级教授的王贵生说,最初作为一个外地老师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语文,民族语言和汉语之间的碰撞让他有些苦恼,而后来和苗族学生的一次语法争论让王贵生开始尝试接触少数民族方言。

  

我一下开了窍,(明白了)病根在这里:语言不是由语法家来规定语法的,而是约定俗成的,而民族教师如果不懂这一条,教育是没法开展的。

  从最初的困惑,到为了教学去接触、学习黔东南方言,到最后沉醉于研究黔东南民族方言并以之为乐,在后来的20年里王贵生带着研究团队走近村寨,和村民交谈,搜集发音素材后,再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脚板走起来的田野调查,在王贵生眼里辛苦永远没有乐趣多。

  

(旁海猴场调研)

熬更守夜、劳心费神肯定辛苦,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承受的人生经历。我这一辈子没有其他的兴趣了,就只有教学这一个兴趣了,走村串寨、两只脚板走起来,我比苗族还要苗,我一进城就蔫了,一下乡救活了,走到哪里我唱到哪里……

  不知不觉间,王贵生已经走遍了黔东南的山山水水,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他心里早已经有了一张黔东南的地图。

(雷山桃子寨特色农业考察)

凯里挂丁乡调研

黔东南的山水在我的头脑里,我研究黔东南文化我有发言权了,这个经历是最宝贵的,这个过程虽然很苦,但是到了那个境界就会感觉很愉快了。

  王贵生坚信,好的学问要靠走、要靠做,就这样,一本创造性地以地理学视角分析方言的书籍《黔东南方言地理学研究》于年出版,很快在同行中引起反响。研究黔东南方言,了解黔东南方言,再到讲台上传播黔东南方言,当初的山东大汉如今俨然成了一个地道的“苗老者”。

白秧坪苗寨调研

侗乡姊妹节上的外国友人

与丹寨石桥造纸文化传承人在一起

我离开了(黔东南)这块土地什么也做不了,我习惯了这里的水,这里的饮食,这里的人,这里的方言,出去感觉自己没有根了。我的根在这里。

  为人师者,不在于改造人,而在于影响人。王贵生对黔东南方言的痴迷以及严谨治学的态度影响了很多人。现在在凯里学院外国语学院执教的吴春兰,10年前一心想攻读英语专业硕士,当时为她指导论文的王贵生就建议这位有语言天赋的苗族姑娘报考民族学,“一语点醒梦中人”,如今吴春兰也成为王贵山研究黔东南方言课题组的重要成员之一。

  凯里南花苗寨调研

主要也是受到王老师的影响,现在对民族文化越来越感兴趣,现在也在努力把英语和民族文化相结合做学问。

  现在,王贵生已经年过花甲,本应退休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但是闲不住的王老欣然接受学校返聘,又投入到他最热爱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中。因为那里有他放不下学生,放不下的三尺讲台,放不下的学问。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绝对当之无愧,教师最大的成就是人,人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另外教学相长才是我们真正的为师之道、为学之道。

采访最后,王老为我们唱起他在黔东南田野调研途中创作的歌曲,透过这首带有民族特色的曲调,我们仿佛能看到王贵生教授又背起行囊,踏上了去往某个民族村寨的调研之路。

记者:吴晶晶、李文雪、实习吴铭莹

责任编辑:杨征南,思扬

媒体编辑:晨熙

路况、新闻-

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传递友谊

黔东南交通广播









































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医院
北京最好白癜风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lizx.com/klsxx/4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