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政扶企带助脱贫,牛肥民富奔小康”。
基地一角。
凯里铜鼓村依靠地理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通过引资的方式在村里办起了生态肉牛养殖基地,解决了部分贫困户就近就业,为助推脱贫攻坚夏秋攻势奠垫了坚实的基础。
走进肉牛养殖基地,在大门的两侧写着“养殖生态化做特色品牌,管理科学化创高效产业。”这是养殖企业的奋斗目标和办企理念。
铜鼓村肉牛养殖成功带动了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年的春风行动中,肉牛养殖公司与铜鼓村村民成功签订青贮玉米种植亩、与毗邻的狼溪村签订60亩。公司负责人陈会芳告诉笔者,“公司负责按元/吨进行回收,每亩地种青贮玉米可达0斤,收入可达2元,每户贫困户种2亩地,一季可以收入0元,青贮玉米一年可种植两季,户均可增收00元。”
在夏秋攻势工作中,由于上半年村民种植青贮玉米得到了好的收入,全村正在进行大面积推广,要求每户农户至少种植2亩青贮玉米,确保在年底增收00元,也就是当前铜鼓村推行的“产业转型发展模式”,真正让老百姓增收致富。
正在给牛喂食。
带动贫困户就业。肉牛养殖基地的第一期肉牛已经进栏头,公司聘用贫困夫妇杨秀宝和范梅英在基地长期喂牛,每人每月工资元,夫妻二人才半年时间就领得公司发放的工资和务工费元,收入足以让杨秀宝一家脱贫。同样在基地务工的杨虎夫妇也领得务工费13元。截止8月份,肉牛养殖公司共发给村民的土地流转费和务工费达50余万元。
杨秀宝家在养殖基地有3亩地,全都流转给了公司,每年还可以得到流转金元。肉牛基地还未建之前,杨秀宝很是支持建肉牛养殖基地,但妻子范梅英不是很理解,一时转变不了思想,总是怕失了土地之后,没有地种庄稼,无法生存。在支部书记杜尚会多次到家里走访宣传政策,谈整村未村的发展规划,与其交心谈心后,总算解开了范梅英的心结,承认将土地进行流转。
至今谈到这件事时,范梅英仍然记忆犹新地笑着说:“当初由于不了解政策没有想通,现在想通了,我的土地不但没有流失,每年还会得到租金,自已也得到了就业,感谢党的好政策,今后我一定会好好工作,把我们村的肉牛养好,到年底让全村贫困户可以分到更多的红利”。
分红现场。
淇滩镇铜鼓村生态肉牛养殖项目基地占地面积30亩,建设总投资.6万元。该项目采取以“村支部+公司+农户”的形式运行,履盖全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家港对口帮扶资金80万元和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县“减贫摘帽”奖励资金60万元均已量化到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贵州沿河梓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项目未投产期间,公司采取保底分红方式,按量化到户入股资金的8%年分红比例分发给贫困户。项目建成投产后,公司再采取“保底分红+效益分红”模式分红。股份分红方式按7:2:1的比例进行效益分红(贫困户占70%、公司占20%、村集体经济占10%)。到年全县出列后,效益分红比例调整为4:6(公司占40%、村集体经济占60%进行统筹分配)。为确保贫困户利益,量化到户的入股资金本金及形成的资产归村集体所有。
拿到分红的村民
据悉,铜鼓村是全县5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共有6个村民组户人,其中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1户人,贫困发生率为20.9%。在-年上半年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村级产业路硬化7.8公里、路灯亮化50盏、新建人畜饮水水池3个各立方米,每户入户水管水表已安装完成;发展有红心柚子亩、油茶亩、辣椒亩;新建村委会办公楼和村卫生室平米、公共文化广场1平米正在建设之中。年人均纯收入达元,在年年底整村已实现出列。
县委选派到铜鼓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杜尚会信心满满的告诉笔者。“现在村里肉牛养殖基地办起来了,我们正在思考发展深加工产业链,在现有的养殖场基础上,扩大肉牛养殖规模,争取年出栏量达头以上,运用招商引资项目来修建牛肉干加工厂,为肉牛养殖拓宽销售渠道,增加肉牛养出后的产业效益,把牛肉干加工厂做成村里的龙头企业后,带着全村人民奔小康。”
黔农在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ilizx.com/klsrk/6536.html